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水滸新秩序> 第一百九十七章 (二合一)叛徒比敵人更可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九十七章 (二合一)叛徒比敵人更可恨 (1 / 4)

四年前,不到三十歲的折可求便從其兄折可大手中繼承了家主的重任,知府州事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檢使兼河東第十二將正將,能力和手腕自不用懷疑。

其人其實很清楚姚老二究竟打得什麼好主意,姚古明顯是拿河東路兵馬做誘餌以吸引同軍的主力,但折可求還是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原因很簡單——河東路是河東人的河東路。

若是河東人自己都不願意為了收復河東路而拼命,就更別指望其他的援軍會為了河東人的利益而流血。

折可求很清楚此次任務的艱險,對付同軍這樣的強悍敵人,兵多而亂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關鍵時刻還會造成混亂。

因而,明確了自己將要承擔的任務後,其人就立即整頓兵馬。

從三萬七千人中挑出了六千老弱,留在西河縣守城。

折可求還集合軍官進行了幾天的緊張合練,以保證金鼓旗令通暢,並派出斥候越境打探敵軍的情報,做足了大戰的準備。

上一次,府州兵馬長途行軍後便倉促應戰,在交城縣西被同軍輕易擊潰。

這一回,折可求充分吸取教訓,決定步步為營。

十二月初八,朝廷預定攻擊發起時間的前一天,折可求率軍北上,至郭柵鎮留下四千人於此紮營。

隨後,其人又帶著剩餘大軍轉道向西北方向繼續行進,至子夏山便停了下來,早早紮營,休養體力。

次日,天剛剛亮,吃完早飯後,再次留下五千人駐守營地,折可求親率剩餘的大軍直撲東北方向文水縣。

折可求的行動很果斷,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或者說,敵軍根本就無心防守。

文水縣城中僅留有三百守軍維持秩序,見到宋軍前鋒後,就果斷開城逃遁。

宋軍左翼兵馬前鋒韓權擔心有詐,逗留了好一會才敢進城。

同軍果斷棄守文縣,頓時讓左翼宋軍陷入了被動。

繼續進軍交城縣就必須跨越文水,已經到了年底,連日天寒,文水早就結凍,倒是不用擔心渡河問題。

折可求是怕本部進展太快,會中了同軍的誘敵深入之計。

可若是停頓於此,就有坐視其他幾路兵馬突入被敵軍逐個擊破的風險。

為統一思想,折可求召集眾將研究軍情。

直秘閣參軍事折彥質認為既然確定了四路大軍齊頭並進,就不應該猶豫。

且敵軍兵馬不足,得知朝廷大軍來援,為集中兵馬,棄西線而守東線可能性極大,早日拿下交城和清源兩縣,再合兵進取陽曲以竟全功。

折彥質這番話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有一定的依據。

同軍打了兩個月都沒能打下陽曲城,已經師老兵疲,且後方嵐、府、麟、豐、晉寧、火山等軍州依然掌握在大宋手中的情況下,在太原府立足本就不穩。

其部的後方是北面的燕西路和東面的河北路,未慮勝先慮敗,退往東線保住後路不失,再嘗試擊敗一路或數路宋軍,方是人之常情。

知晉寧軍事羅稱卻認為折彥質過於想當然,同軍戰力彪悍,未必就不可能自持力強而棄東線守西線。

但對宋軍來說,只有同軍的主力出現在西線,方能有包圍並全殲他們的機會。

若同軍的主力敢前出到交城,反而是好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