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徐澤所料,同宋兩國勘界談判很順利,在他回到燕京前就已經結束。
大同正乾皇帝趕在趙宋使團到來之際出巡,擺明了不把勘界之事放在心上。
趙宋君臣卻不能無視大同海軍封鎖長江口,威脅江南漕運的事實。
而關勝陳兵衛南縣隨時都能南下,就更讓開封軍民緊張不已,與大同的談判是一日也拖不得。
趙佶命蔡攸、白石中等人北上談判前,就已經做好了被狠宰一刀的心理準備,什麼都可以答應,只求退兵。
大同給出的條款雖然苛刻,但一不要歲幣,二不用認“兄長”,兩國平等交往還友好通商,給足了趙宋面子,還有什麼不能接受的?
至於徐澤本是趙宋臣子,卻公然反叛立國。
別人都滅掉了遼國,又在不屬於趙宋的領土燕京城稱帝,主動將國家重心移到了北面,還有什麼不能接受的?
全無準備的情況下,打又打不贏,跑也跑不了,除了先忍氣吞聲接受事實,事後再——繼續忍氣吞聲,還能怎樣?
而且,大宋並不是全無機會,偽同的重心在北面,遲早會與金國起糾紛。
等金同兩國打得你死我活時,大宋再——暗自支援金國,夾擊偽同,不就有了收復失土的希望?
皇帝尚在白州巡遊時,王四便上報了同宋兩國最終達成的盟約。
徐澤看過後,當即便下令關勝和阮小七兩部各自撤軍,趙宋使團得到準信,也趕緊返回開封府,兩國之間的軍事危機就此解除。
向皇帝彙報完談判具體細節,王四半是炫耀半是可惜地道:
“早知道和趙宋的談判這麼輕鬆,我們就該多提一些條件。”
“呵呵,遲早都是我們的,沒必要增加羞辱性條款引得趙宋上下同仇敵愾,麻痺他們比製造對立仇恨更重要。”
大局觀稍遜是王四最大的問題,對此徐澤只能多指導,但他沒有一味說教,隨即就轉移了話題。
“完顏阿骨打最近的路線圖整理出來沒有?”
大同和金國既是盟友也是競爭對手,雖然有相互交換情報的盟約,但涉及兩國軍情、皇帝行蹤等敏感事項,自不可能隨便讓對方掌握。
外部和戰部要根據金國的訊息和其他渠道獲取的零散情報做出分析,以此繪製金國重要人物的路線圖,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已經整理出來了,請陛下過目。”
吳用掏出懷中的小冊子,拿出其中一頁摺疊的地圖,恭謹遞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