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水滸新秩序> 第一百四十三章 河海之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三章 河海之爭 (1 / 3)

燕京。

收到皇帝的召見,工部尚書陳規立即跟隨內侍前往崇政殿。

大同政權建國時,徐澤設定帝國政治組織結構的同時,也對部分官員進行了調整。

一直對政治缺乏興趣的原工曹曹首陳淳主動提出辭呈,改任科研機構格物院院首,由陳規接替其人出任工部尚書。

陳規理政經驗豐富,做事雷厲風行,是典型的幹才。

其人知信德府事兼管勾信德府、磁州、相州冶務僅兩年時間,就將這兩項主職抓得井井有條。

不僅帶領嚴四郎、湯隆等人完成了幾項關鍵技術突破,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管理制度,將冶務真正統合起來,讓三地的鐵課一年一個新臺階。

履新工部後,陳規也很快進入狀態,迅速搭起了本部門的框架,令徐澤很滿意。

一個月前,皇帝便交給陳尚書一項任務——論證疏通燕京至淮南大運河和利用桑乾河開通燕京至渤海段水運兩個工程的優劣。

並不是徐澤非要做基建狂魔,不修路就挖河,一刻都不能停止折騰,只是因為這樣做確有必要。

地域廣闊而物產不均的大一統王朝不管定都在哪裡,都繞不開龐大的物資遠端輸送工程。

以此時的生產力,最經濟、最高效的大批次物資遠端輸送方式,只能是水運。

早在千餘年前大秦帝國北征匈奴時,就曾自沿海輸送軍糧至北河。

西漢建都長安,每年都要將黃河流域所徵的糧食運往關中。

而隋煬帝時挖掘的大運河,更是禍害當代,利在千秋。

徐澤雖然沒有明確具體要求,但陳規卻清楚皇帝提出的兩個計劃,實際是針對漕運史上一直都存在的河運與海運分歧。

二者各有優劣。

河運技術更成熟,還能加強帝國對運河沿線的掌控,而且物資輸送基本可以一步到位。

但河運運量相對較小,運河的維護成本也不容忽視。

海運裝載量更大,成本更低,還能起到儲備海軍力量的作用。

但海運技術還不夠成熟,風險相對不可控,且中途需更換內河漕船,費時費力,總成本也不見得就比河運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