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塌嶺訛莎烈,逃亡至此的遼帝耶律延禧已經基本安定下來。
這段時日,不少為了大遼復興而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遼人不遠千里來投奔天祚皇帝。
其中,就有是去年才致仕的西北戍長耶律棠古。
耶律棠古性子耿直,好辨白黑,只要發現別人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必定盡言其過,毫不隱瞞,為此,得罪了不少人也不知悔改,時人皆稱其為“強棠古”。
這樣的人在王朝上升期,如果能得到明君賞識,很容易成為一代名臣。
可惜,耶律棠古出生在大遼帝國矛盾開始激化的興宗朝。
入仕後,又遇到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祖孫兩皇帝,其命運可想而知。
乾統三年,蕭得裡底出任西北路招討使。
蕭得裡底生得雞胸駝背,為人外謹而內倨,在皇帝面前非常謙恭,在下屬面前則極為霸道,動輒就慢侮屬僚。
眾人畏懼其人的國戚身份,皆敢怒不敢言。
唯有耶律棠古不願屈服,多次當面頂撞蕭得裡底。
蕭得裡底自然不會給耶律棠古好果子吃,尋著了由頭,便將其人的官職給擼掉了。
耶律棠古不服,跑到秋山捺缽處,向天祚皇帝控訴了此事。
彼時還很年輕的耶律延禧無法判定誰忠誰奸,雖然沒有因此事而懲處蕭得裡底,但也讓耶律棠古出任他職,遠遠地避開蕭得裡底,算是好心和了稀泥。
經歷此事後,“強棠古”之名更加響亮,更為蕭得裡底忌憚。
天慶元年,烏古、敵烈兩部叛亂。
彼時,帝國已經明顯衰敗,軍隊在幾次之前的平亂中表現堪憂,很多臣子擔心打不過亂賊,都不願趟這渾水。
蕭得裡底趁機向皇帝建言,讓耶律棠古率部平亂,其本意是藉此機會除掉這個跟自己一直不對付的硬骨頭。
耶律延禧乃任命耶律棠古為烏古部節度使,後者欣然領命。
耶律棠古為人耿直,卻不迂腐,他清楚帝國此起彼伏動亂背後的根源。
其人深知這次叛亂的原因,到了烏古部後,就拿出自己的私財,動員富民捐獻錢糧共度時艱。
籌到錢糧後,耶律棠古當眾宣讀皇帝的詔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