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藥師戰死了?”
東線,同軍剛剛拿下固安縣,徐澤就收到了這個有些意外的訊息。
郭藥師的“鼎鼎大名”,徐澤當然不會陌生。
原本的歷史線上,這位常勝軍軍帥先是為遼國抗金,後來投宋滅遼,最後又投金滅宋,遼宋金三國的飯全吃到。
無論投靠哪國,一旦認了新主子,其人就全心全意對付舊主子。
而且,此人敢打也能打硬仗,為每個東家都曾立下過汗馬功勞,堪稱傳奇人物。
由於郭藥師經歷實在過於“豐富”,就連生冷不忌的金人對他也頗為忌憚,只敢利用而不敢信重。
北宋滅亡之後,郭藥師便被金人找到由頭,削奪了軍權,從此消失於歷史記載。
與其同時消失於歷史的,還有無根之人組成的常勝軍。
後世有謠傳,說是這支最多時達到五萬人的軍隊,在降金後就被金軍一再消耗到八千人規模,最後還被完顏宗翰盡數繳械坑殺。
不過,此世有了徐澤的亂入,歷史早已經變得面目全非,郭藥師即便沒有死,也沒有機會再演繹如此傳奇了。
徐澤一直在關注遼國的戰局,自然清楚常勝軍的來龍去脈。
對這群遼東難民組成的亂軍,他其實談不上什麼同情和認同感。
但這些苦命人若是願意接受改造,徐澤倒是不介意給他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
可惜,郭藥師、張令徽等人不願相信同舟社,更不願放棄手中的兵馬。
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死了也就白死,沒死也得接受相應的處罰。
當然,人與人總是會有差別。
同出遼東常勝軍,駐守固安縣的劉舜仁就比郭藥師、張令徽明智得多。
其人見到徐澤的帥旗便立即開城出降,倒是輕易躲過一劫,不用在同軍猛烈的炮火下檢驗自己的命夠不夠硬。
“當初逃出遼東的難民已經所剩寥寥了啊!”
徐澤說出這句話,確實有幾分感懷時事,並不是故意在降人面前博好感。
以同舟社如今的局面,他也用不著在劉舜仁面前如此假惺惺。
六年前,高永昌據遼陽府自立,其後完顏斡魯又率金軍南下,遼陽府接連遭難,期間逃出東京道的遼民數以十萬計。
彼時,同舟社做了統計,逃到東南路的遼民計有一萬七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