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之利,利在鹽鐵。
僅“利益”的角度還好說點,沒有鹽鐵產業,無非是少收點錢,反正收再多,都會被同舟社刮一層。
但從“利害”的角度講就不得了了,鹽鐵不僅是商品,還關係國計民生。
趙宋最重要的產業被同舟社掌控了命脈,說話自然沒有底氣。
趙佶才會不惜放棄其他利益,指示王黼一定要談妥鹽鐵交換協議。
其實,趙宋君臣想多了。
同舟社連野蠻的金人都能賣給鐵器甚至兵甲,徐澤自然不可能拒絕同胞們鹽鐵的生產生活需求,故意卡趙宋的脖子。
他們不知道的是,徐澤不僅會同意賣鐵,還會非常主動地賣。
徐澤如此做,當然不是見錢眼開,其人自有深入考慮。
任何產業要想快速健康發展,首先的前提是有繁榮穩定的市場。
歷史上的南宋丟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大型鐵礦,不還是照樣批次打製極為耗鐵的步人甲?
不賣鐵給趙宋,逼得他們花大精力開發蜀地和江南山中的鐵礦,到頭來虧的還是同舟社自己。
所以,鐵不僅要賣,還要提高產量,以“友情價”多多地賣,如此才能不斷拓展市場,推進冶鐵業的良性發展。
鋼鐵是工業的骨骼,是重工業的基礎,也是國防和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趙宋因為龐大的國防和生產需要,鋼鐵產業即便放在後世也值得誇耀,但離“工業的骨骼”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一年幾百萬斤的課額聽起來很能糊弄人,可摺合成後世計量單位,也不過是萬噸級而已。
當然,鐵課不是鐵產量,實際產量要遠高於這個數字。
但再高也就幾倍而已,頂天了只有十餘萬噸。
這個產量遠超前朝,可仍然無法滿足龐大的國防和百姓生產生活所需,更無法滿足徐澤對未來國家建設的構想。
實際上,早在八年前,同舟社眾人還窩在梁山做漁盜時,徐澤就已經開始著手推進冶鐵技術發展。
這些年來,其人先後給湯隆、嚴四郎、陳淳、雷振等人安排了冶鐵技術課題。
只是這些人要麼懂一點理論卻沒有實務經驗,要麼純粹只懂技術不懂理論,更不懂管理,導致此事進展始終不快。
到目前為止,同舟社治下的各鐵務只在水力運用、批次化生產上取得了較大進步,其餘方面則多是挖掘現有技術,突破性的進展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