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耶律延禧正是在撻葛裡府中發現探望姐姐的蕭瑟瑟,並一見傾心,才納其為妃。
皇后無子,兩位寵妃皆有所出,皇儲之爭便是不可避免的事。
遼國已有晉王敖魯斡既長且賢,“素系人望,宜為儲副”的傳聞,這種傳聞顯然有利於耶律餘睹而不利於蕭奉先,矛盾遲早要爆發。
早有忠心臣子提醒此事,耶律延禧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既不明確立儲,也不削奪外戚權力,悲劇已經註定。
放下紙片,徐澤心生感慨。
“遼國的亡國大戲終於到了最後一幕啊。”
徐澤之所以生出這樣的感慨,還要從叛將耶律餘睹本身說起。
拋開耶律餘睹的外戚身份不談,其人乃是遼國現在最寶貴的統帥。
耶律餘臨危受命,任東路都統後,僅半月時間平滅張撒八叛亂,並擒殺賊首。
隨後,其人又親自率軍擊敗了攻克臨潢府的金軍殿後部隊。
嚴格來講,耶律餘睹打的這兩仗都不是什麼大仗。
但在大遼舉國皆無戰心,剿滅孱弱的匪盜動輒數月時間還剿不乾淨,遇到金人更是未戰先潰的情況下,這份戰果就值得大書特書了。
這句話不是開玩笑。
遼軍雖然在戰場上屢戰屢敗,但金遼之間的國力對比並未逆轉。
金國現有人口總數仍然不能和遼國比,遼國還有廣袤的戰略縱深,並不是真的沒有戰爭潛力了。
遼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士氣,並不是“不能打”,而是不想打、不敢打,剛接陣就潰,見著金人就崩,但降金遼人轉身殺起曾經的同胞來卻是一個比一個狠。
這種情況下,敢於直面強敵且戰果輝煌的耶律餘睹就是一面旗幟,儼然成了大遼最後的希望。
其人用鐵的事實告訴國人:金人也是一雙胳膊兩條腿,砍了腦袋照樣會死。
今年初,怨軍董小丑征討利州叛亂時畏縮不前,被耶律延禧下旨被處死。
其部羅青漢、董仲孫等率眾作亂,禍亂數州,耶律餘睹、蕭幹奉命領兵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