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很快就釋然了,莫說以完顏阿骨打的梟雄本性,自己派個“神醫”過去,別人願不願意相信是一回事,就算相信了,又能怎樣,又需要怎樣?
這個世界早就被他改的面目全非了,有沒有完顏阿骨打,金國能不能滅掉遼國,有那麼重要嗎?
無非就是有野蠻落後的金國滅掉遼國以後,文明進步的同舟社再北伐,就更容易收穫遼地人心一些罷了。
沒有他們為王前驅,替自己的大業拋頭顱灑熱血,同舟社就打不下遼國,收拾不了遼地人心了?
攫欝攫。“接著講,還有哪些訊息?”
“遼帝已經冊封金國國主,就在我們去趕去會寧府之前,金主估計是擔心同舟社會從中作梗,才讓我們在遼東等了大半月。”
高藥師邊講邊掏出一份文書,由親衛轉交給徐澤。
“但遼主沒有冊他們為‘大金’,而是改其國號為‘東懷’,聽說金主為此大怒,拒絕了冊書,還差點腰斬了遼國使副。我們返回之前,金國國論忽魯勃極烈抄錄了兩國來往國書的副本給屬下帶了回來。”
徐澤接過文書,看了幾眼,心裡就樂了。
要說金國的國書還算有“誠意”,主要向遼國求了十件事。
一是徽號大聖大明,二是國號大金,三至五是要求玉輅、袞冕、玉刻御前之寶等天子專用之物,六是以兄弟通問,七是生辰、正旦遣使,八是歲輸銀絹二十五萬匹、兩,九是割遼東長春路,十是送還叛逃遼地的女直部落首領阿鶻產和趙三。
金國君臣顯然知道遼、宋兩國的盟約,比如“以兄弟通問以及生辰、正旦遣使”就是比照宋、遼兩國的傳統,至於“銀絹二十五萬匹、兩”,正好是趙宋給遼國歲幣的一半,而長春路大半已在金國掌控之中,真要說起來,這些條件其實都不算太過分。
至於徽號、御寶和外交級別之類的,關乎國家顏面,說重要確實重要,但遼國都已經被金國暴揍成啥樣了,裡子早就輸得光光的了,還有什麼面子好給的?
金國開出的這些條件如此“優惠”,要是換成對方是趙宋,沒準就高高興興的答應了。
但遼國與趙宋通好多年,顯然沒有學會老對手的生存哲學和政治智慧。
耶律延禧派出了龐大的使團,也準備了各種御寶,卻又不痛不快地改了國號,並在冊文上做了手腳:
“朕對天地之閎休,荷祖宗之丕業,九州四海,鹹在統臨……。碧雲袤野,固須挺於渠材;……載念遙芬,宜膺多戩……以大聖大明犯阿保機號,改為至聖至明而已,餘悉從之。”
遼國君臣丟了裡子,卻死活不願意放下面子,故意在國號、國書上做文章噁心人。
巘戅&#戅。“東懷”暗含懷其德之意,不是大國該有的國號,而冊書中既沒有承認金國為兄,又多用“遙芬”“多戩”等意義不明之詞,彤矢象輅,講的也是諸侯事;“渠材”二字,意義尤為輕侮。
完顏阿骨打回復耶律延禧的國書就要直接很多,氣憤惱怒之意充斥字裡行間:
“冊文詈我,我不能曉。徽號、國號、玉輅、御寶,我自有之,須稱我大金國皇帝兄;即已能從我,今秋至軍前,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
很明顯,金、遼兩國都清楚對方沒有真正和談的意思,至少是不相信對方會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