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高大夏國腹地,朔方。
三月的朔方依然有些寒冷,但河泊開始解凍,草地已經返青,正是“塞上江南”一年最好時節的開始。
往年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牧民騎著馬兒唱著民謠,驅趕關了一冬已經有些脫膘的牛羊出來撒歡的場景,今年卻被令一番景象所取代。
遍地的牛羊消失了,“純樸歡樂”的牧民也不見了,清晨的薄霧中,隨處可見一群群的宋國軍士。
之所以是“一群群”,而不是“一隊隊”,自然是因為這些軍士遭遇意外情況,受到驚嚇,倉惶逃路,再也無法維持基本的行軍隊形了。
宋兵數量龐大,潰兵雖然慌不擇路,但逃跑的總體方位卻是明確的,都是向西。
因此,如果能夠穿透薄霧,從遠處看的話,居然還像建制完整的軍隊。
實際上,經過多年的殘酷戰爭錘鍊,西軍早就練出了能打也能跑的高超本領。
他們即便是潰逃中也能保持一定的戰力,只要統兵將領站出來,還是能夠與敵進行纏鬥的。
潰兵逃跑的方向之所以一致,自是因為西面是半月前他們出兵的地方——宋國的樂州(原秦鳳路湟州)。
二十三年前(公元1096年),宋、夏兩國發生了一場超大規模的戰役——第二次平夏城之戰。
此戰打了整整三年,夏國遭遇重挫,“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
彼時,遼國為了自身安全,出面干預,年輕的哲宗皇帝“亦為之寢兵”,表現了極強勝戰決心。
最終,宋軍不僅擊潰了夏國樑太后親自統帥傾國而來的“百萬”大軍,還在涇原和熙河兩路構築了三座重要的軍事堡寨。
憑藉此戰取得的軍事要點,宋國重新確認了從蘭州經黃河到會州,再沿天都山北巒穿過沒煙峽,最後抵達平夏城的統治,取得了兩國交戰的戰略主動權。
從此,宋夏兩國攻守之勢徹底扭轉。
宋國依託這幾個軍事要點步步為營,逐步蠶食夏國國土,並在十年前最終完成橫山地區攻略,夏國失去了防禦宋國的最後屏障,只能苟延殘喘,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在這種形勢下,宋國只需要採取守勢,就能生生拖垮夏國,根本不需要再進行任何軍事冒險。
所以,這次由宋國樂州方向發起的春季攻勢,是一起完全沒有必要,甚至極其荒謬的軍事行動。
正因為荒謬,才讓夏國毫無防備,以至於開戰初期,宋軍突飛猛進,輕易就打到了夏國腹地來。
這一戰,不僅把夏人打懵,宋軍的底層軍漢們也打得稀裡糊塗。
據說此戰的原因是去年夏狗的頻繁騷擾惹惱了官家,專門派童太傅到涇原路,親自統大軍對付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