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的利益分析還沒開始,列席會議的原密州知州羅仲彥卻搶先發了言。
“徐社首,同舟社莫非就有辦法避免‘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的情況?”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句話,出自。
本朝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人合撰的中,也引用了這句。
宋人在史學上的成就極高,能成為華夏封建時代治史的鼎盛期,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宋的精英分子們試圖以史為鑑,
在過去與現在的對話中,探尋治國理政的真理,解析曾經出現的深坑和“雷區”,以期既能再度開創盛世,又可避免五代歷史的重演。
歷史其實是在不斷重新構建的過程,不容割斷,空中建不起樓閣,沒有傳承就不會有現在和未來,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雖然在原本的歷史線上,大宋最終沒能成功,但無論其勇於改革,還是精於探索,卻是值得讚揚的。
大宋治史上的極高成就,讓之後的千年都能受用不盡。
從真正開始大一統的秦、漢算起,至今僅僅千餘年的“華夏帝國”,還很年輕。
華夏人還沒有經過後世萬邦來踩的老大帝國悲哀,此時思想上的反思深度也遠遠不夠。
華夏的歷代精英們雖然對王朝“其興也悖其亡也忽”的命運有著清醒的認識,
但絕大部分的人還沒能明白這是“避免不了”的“歷史週期律”,基本還停留在聖人出天下安,桀、紂生世間亂的高度。
以這個觀念來看,很多事就無法找到準確的答案。
比如現在的大宋官家,行事確實荒唐,但趙佶比之夏桀、商紂如何?
至少現在看來,其人要遠勝於二者。
趙佶不是桀、紂,大宋的富足穩定也遠勝夏、商,為什麼會滅亡?
即便當今天子不行,等下任天子振作了,這個王朝照樣能夠中興。
既然王朝不會滅亡,就算混亂一段時間,也還有機會中興,哪為什麼要造反?
黑暗絕望的五代亂世即便已經過去百餘年,也仍是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因為見識過真正的黑暗,宋人才會格外珍惜光明,哪怕現在不那麼光明瞭,但昏暗也好過黑暗。
自古以來,以弔民伐罪之名,行竊國弄權之實的陰謀家多了去。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