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水師從上游放下的火船,讓高麗聯合艦隊產生了一陣的慌亂。
但,也僅僅是慌亂了一陣而已。
進入鴨綠江前,全光佑就依據測量的水文資料,
將船隊編成三路縱隊隊形。
為了防止敵軍上游放火船,他又將幾艘船頭包有鐵皮的戰船,
放在船隊的最前面,單獨編為一隊,足以應對一般的情況。
而敵軍無人操縱的火船,缺少風力的推動,
僅靠枯水期的鴨綠江有限流量產生的推力,其漂流速度慢得可以。
高麗人只需要安排部分士卒站在船頭上,
用長槍將這些順江緩慢靠近的火船推到江邊,即可消除隱患。
即便火船燃燒速度太快,導致操作失敗,最多也只會損失前面的幾艘小船。
或者乾脆不予理會。
後面距離甚遠的艦隊主力,基本不會受到干擾。
剛才士卒們驚呼,是因為上游的敵軍居然準備了二十餘艘小火船。
一般江面上的戰鬥,很少會準備這麼多火船。
說白了,火船戰術雖然好用,但限制條件也多。
之所以在古代水戰中火船戰術一再出現,是有其客觀原因的。
首先,此時的船體全為木質,船帆、纜繩等物也都是易燃物,
只要點燃,就很難撲滅。
然後,水戰又多發生在港口或江河水道等相對“狹窄”的水域裡,
一旦戰船起火,極容易在慌亂移動的過程中,
磕碰到本方的其他船隻,進而造成更大損失。
但想用好火船戰術,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不是隨便點著幾艘裝滿可燃物的小船,就能火燒敵方大軍。
釋放火船的位置選擇、風速預先判定、攻擊的突然性、敵軍的戰船密度和隊形等等,都很重要,甚至缺一不可。
但最重要的,
卻是放火船的一方,必須同時派出戰船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