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社揮兵進取蘇州,出動本部直系兵馬共計六個指揮近三千人。
其後,收編降兵,招募大戶私兵和轉戶壯丁加以整編,又增加了一千二百餘人。
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徐澤對部隊進行了新一輪的改編,這次改編幅度較大,主要有三點變化。
一是規範稱呼,所有指揮改為“營”,指揮使改稱“營正”。
這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意義重大,大宋的指揮本就是“營”,只是相比之下,“營正”似乎比“指揮使”的稱呼降低了檔次。
幾個指揮使卻從中讀懂出了徐澤“去大宋化”的意圖,這是同舟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步驟。
而且,隨著軍隊的進一步擴大,遲早還要推出營以上的編制,若是死盯著指揮使的位置和稱呼不放,那也太沒出息了。
二是開展各營之間軍官交流任職,如三營的都頭羅二和一營的押官林沖對調。
以陸營為例,來源和成長曆程都不同,
以經歷多重考驗的梁山保丁為骨幹的第一、二營,
在海東郡建設中快速成長的第三營,
由河北軍整編而來的第四營,
執行特殊任務的斥候營,
各營的兵員構成、裝備標準、訓練水平、紀律性和作戰風格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統一作戰時,必須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相互配合的問題也很大。
組織軍官交流任職,就是針對這些現實問題,保證各營紀律性、戰鬥意志和協調配合一致的實際行動。
同時,也是為了打壓軍中正在形成的各個山頭。
在同舟社,除了徐澤,沒有誰是不能替換的,幹得不好或是不想幹,隨時可以將你拿掉。
人才使用上能上也能下,不聽差遣想搞事的,先看看自己頭夠不夠鐵。
三是實行多樣化編制,將營一級定為甲、乙兩種。
徐澤把第二將五百人一指揮的大編制定為甲種營,新編遼籍兵馬則編為三百人一營的乙種營。
乙種營營以下也沒有照搬宋軍的編制,而是採用瀘南整編夷丁的“都—什—伍”的垂直指揮體系。
包含鎮東關水師在內的降兵全部編為四個陸營,營官統一都稱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