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水滸新秩序> 第三十四章 煤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四章 煤爐 (2 / 2)

沒想到做個基本沒技術難度的打煤器,也會有這麼多波折。

徐澤突然有些懷戀湯隆了,至少他不會回答“做不了”。

但蜂窩煤勢在必行,不然的話,即將復產的張嶺煤礦,就有可能因為缺乏市場,而再次停產。

康魁見徐澤堅持要做,想了半天,提出一個改進方案:壓縮模具尺寸,以減少打煤受力,再去掉鐵管,換成捅穿竹節的竹子,在模具頂上增加一個雙圓環做成的竹子插孔,外側再增加三個掛鉤固定布條以綁縛竹子。

另外,還將用於手握髮力的“幹”字結構兩橫改成可拆卸裝置,方便竹管損壞後更換。

徐澤被這個方案逗笑了,但也受到了啟發,定下最終方案:其他的不變,只將鐵管的尺寸縮成5寸長。

原來長杆型的打煤器變成了迷你型,打煤就必須蹲著,或者在齊腰高的臺子上打,相比之下,會累一些,但對此時的多數窮苦人來說,每日能吃飽,只需要打個蜂窩煤,累個甚!

為了兼顧效率,徐澤選擇了後者,並定做了一批五尺長、三尺寬的活動木板,用於盛放打製好了的蜂窩煤,也方便以後轉運、裝船和配送。

搞定打煤器後,再設計爐子。

爐子的結構相對複雜一點,有內瓦、外殼、走風網柵、隔熱層填充物、支撐底板等。

內瓦相對簡單,隨便找家瓦窯下單,就可以按照徐澤提供的規格批次生產。

下側走風鐵網柵用幾根鐵棍焊成的柵欄就成,中間隔熱層要用到的珍珠岩,梁山便有,也可用草木灰替代,後世常用的環形鑄鐵頂蓋也換成瓦制。

難點是爐子的外殼,徐澤不用問,也知道不可能用鐵皮做,說起來鐵皮比起鐵管的製作技術簡單得多,但難的是,如何打製如此大且成本低廉的鐵皮?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選用特製陶外殼,因為外殼的下側有支撐底板和可控進風口,直接做成一個整體的話,成本會增加很多,乃改成上下兩層分開燒製。

因為陶器薄了易碎,最後成型的的爐子上手要比後世沉重得多,當然,用草繩綁縛結實後還是可以比較方便提走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