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五年> 第639章 追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39章 追諫 (1 / 3)

城門口,遼東巡撫黎玉田正帶著寧遠城中的文武官員列隊相迎。

朱慈烺走馬上前,接受眾人的參見。

遼東的軍政,統歸遼東督師範志完,民政為遼東巡撫黎玉田,當然了,巡撫也是可以管軍政的,不過權力比督師小的多了,現在範志完駐山海關,黎玉田則是駐寧遠。

上一次在山海關,朱慈烺已經見過了黎玉田。歷史上,黎玉田是一個貳臣,不過其在遼東巡撫的任上,還算是撤職的,松錦之戰後,遼東巡撫已經變成了一個極度危險的職位,黎玉田敢於赴任,並在崇禎十六年,和吳三桂兩人通力合作,擊退建虜對寧遠的進攻,甲申之變時又配合吳三桂撤離百姓,說明其還是一定膽氣和能力的。

站在寧遠城前,朱慈烺仰頭望。

寧遠城門有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

整個寧遠城略呈正方形,城高三丈,四門城門之外都修築有半圓形的甕城。城牆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城上各有兩層樓閣、圍廊式箭樓,分別各有坡形砌登道,四面還修築有炮臺,上面架設紅夷大炮。

這樣的堅城,但是糧草充足,絕對不是輕易可以被攻破的。

進入城中,首先看到的就是街道正中的一座高大鼓樓,鼓樓上下中間是通向四條大街的十字券洞這樣的建築在明代城池中很是普通,但不同的是,寧遠鼓樓比內地一般鼓樓高大許多,這和當初修建它的用途有關鼓樓平時報曉更辰,戰時是擊鼓進軍的號令所在,所以必須修建的高大,隱隱地,比城牆還要高一截。

寧遠是前線,因此城中居民大部分都是軍戶,時值黃昏,又是太子駕到,因此城中已經戒嚴,街道上看不到一個百姓,朱慈烺走馬而行,目光掃視街道兩邊的店鋪和民居,比起內地城池,街上的店鋪明顯稀少,大部分都是民居,但鐵匠鋪卻明顯比內地城池多,由此可知,寧遠的軍武還是相當強盛的。

這一夜,朱慈烺就住在遼東巡撫衙門。

夜深了,但朱慈烺卻依然心潮起伏,耳聽著城中隱約響起的鐘鼓聲,想了很多人,也想了很多事,翻來覆去,根本無法入眠……

第二日一早,朱慈烺去往城中大校場,檢閱寧遠駐軍。

寧遠常備駐軍大約在兩萬人左右,除了八千人的精銳戰兵,剩下的一萬二都是輔兵,而這八千人中,騎兵佔據了五千,就如史書記載的那樣,關寧騎兵果然是大明第一騎兵,盔甲明亮,戰馬雄健,只就軍容,就足以碾壓朱慈烺所見過的所有大明騎兵了,五千騎兵,軍旗如海,兩萬個馬蹄在校場上翻飛,其勢非常驚人。

“殿下,朝廷體諒,遼東鎮去年的欠餉都已經清算,將士們士氣高漲……”遼東巡撫黎玉田彙報。

朱慈烺表面不動聲色,心中卻是有一點不舒服。

大明九邊重鎮,朝廷最照顧的就是遼東鎮,遼東鎮一年耗費的錢糧,相當於其他八鎮的總和,但這麼多的銀子花下去,卻不能保證遼東的勝利。

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被貪墨、截留了。

以遼餉為例,自遼東戰事起,從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開始,到天啟元年,前後不到四年時間,遼餉用銀即達一千七百二十萬兩,平均每年支遼餉四百多萬兩。前三次遼餉加派共九厘,合計加徵銀兩四百八十多萬兩。

但這些沾滿百姓血淚,朝廷費勁心力征收上來的餉銀,並沒有全部發放到每一個為國效命計程車兵手中。銀兩發放過程中,各級官僚和將領,層層貪汙和剋扣,以至於一百變五十,五十變二十,前線將士一邊為國效命,一邊要為家人的生計犯愁。

不止遼東鎮,各地軍鎮都是如此。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