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最前的,乃是吳縣最有名的一個秀才,名叫金聖嘆。
金聖嘆,名採,字若採。一說原姓張,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
金聖嘆童年貧困孤獨,九歲入讀私塾,刻苦勤奮,喜愛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為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是蘇州有名的狂生,另外,他政治思想上他頗為大膽,批評明末官府苛政,甚至主張官逼民反。
歷史上,清順治十七年,順治看了金聖嘆對《水滸》的點評,十分欣賞,說“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他聽說後,隨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這一次,吳縣哭廟,因金聖嘆名聲極大,是蘇州第一個狂生,加上他的舅舅是東林大儒,也就是現在內閣閣老錢謙益,於是眾人推他出頭,他當仁不讓,毫不猶豫的領軍。
到了孔廟之後,幾百人亂哄哄的哭成一團,向孔聖人告發,大聲控訴任維初作踐讀書人的罪行,說他是一個揣摩上意的奸人,禍國殃民的酷吏!
作為事件的當事人,吳縣知縣任維初被這排山倒海的“民憤”嚇住了,又忌憚金聖嘆是當朝閣老的外甥,縮在縣衙裡,不敢有任何的舉動,只急急派人向蘇州知府丁允元求救。
而蘇州知府丁允元卻也無法救援他,因為不止是吳縣,蘇州其他縣區的讀書人,受到吳縣風潮的影響和鼓勵,也開始紛紛醞釀,要哭廟,要上街,甚至是聯合抵制朝廷“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惡政。
整個蘇州地區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萬曆年間的抗稅民變,儼然是要再次爆發。
丁允元一邊盡力撫慰,一邊急急南京回報蘇州的緊急情況,請求救援和決斷。
……
京師。
聽聞訊息的錢謙益臉色大變,氣的跺腳:“蠢兒,你這是找死啊!”
……
南京。
兵部。
緋袍紗帽,一眾官員,
吏部侍郎萬元吉正站在堂中,慷慨激昂的發言,認為蘇州之危,決不可用兵馬彈壓,否則引起民變,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眾官都是點頭。
只有坐在正中的南京兵部尚書高宏圖皺著眉頭,默不吱聲。
身為南中三賢相之一,高宏圖對朝廷“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之策,並不贊成,認為太過傷害讀書人的斯文和體面,但同時的,他也深知“投獻”猖獗,對大明財稅造成的傷害,知道這個頑疾非是處置不可,不然大明財政的頹勢,終將無法挽回。
一取一舍之間,他實在無法抉擇,因此一直保持沉默。
去年在河南,今年在全國全面推廣“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以來,隆武陛下有旨意,內閣有命令,要各地不折不扣的進行,但有懈怠者,一律從嚴處置,作為大明的副都,財稅的重點,也是士紳富豪最多的一個地區,南直隸的一舉一動,都惹人注意,為此,南京戶部兵部,連同都察院翰林院,在接到京師的命令後,就進行了佈置,並且派出御史到各地監督。
陛下的聖旨和內閣的命令都發了下去,御史也監督,但下面官員的執行,卻是岑差不齊,
而最積極的,大約就是吳縣知縣任維初,因而惹出了這麼亂子,繼而影響到了整個南直隸,現在面對吳縣和蘇州的動盪,如何處置,南京諸官一時難有決斷,有人提議調兵,但更多的人是反對,這其中,吏部侍郎萬元吉的的反對最為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