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大鼓敲響,“咚咚咚咚~~”震天動地,令旗搖晃,炮陣後面的兩百餘輛盾車開始緩緩推出。
盾車高八尺,寬六尺,砍伐周邊樹木製板而成,下面安裝有四個木輪,前護板和頂板厚八寸,能防禦明軍最有威力的斑鳩銃,輕型火炮也難傷它,遠遠看上去,字如其名,就像是一個方形的巨大盾牌被人推著走。
每一輛盾車,需要六到八人推動。
盾車後,依次是弓箭手、擲彈手和鳥銃手,再然後就是刀牌手,騎兵隊和督戰官。
各軍隨著盾車向前,形成進攻的序列。
此時,周圍硝煙瀰漫,建虜的中小型火炮還再向北嶺轟擊,明軍火炮的反擊力度也絲毫沒有減弱,建虜炮陣不時被擊中,掀起土石和慘叫。隆隆炮聲中,兩百輛盾車,排出了一里多的整齊陣線,在上千名包衣的推動下滾滾向前,往北嶺靠近。
“砰,砰!”
兩發炮彈從天而降,忽然落入盾車群中,將一輛盾車砸的四開五裂,彈跳的鐵彈將推車的輔兵包衣到掃一片,木板炸裂時產生的無數的碎木屑,如同雨點般灑向後方,更多的包衣閃躲不急同時尖叫,捂著臉龐和胸口大聲慘叫起來。
建虜軍法嚴酷,立刻,所有痛叫大喊的包衣都被弓手用亂刀砍死,他們的屍體倒斃在地上,很快就被碾成肉泥。
“向前!”
李國瀚在大吼。
沒有試探,鑑於一個多時辰的炮擊幾乎將北嶺山頂的泥土翻了一遍,明軍肯定“損失慘重”。即便活著的恐怕也已經是心膽俱喪,因此,第一輪攻擊就是猛攻,打頭陣的漢軍鑲藍旗和漢軍正紅旗,各派出一千名弓箭手,兩百鳥銃手,一百名擲彈手,一千名刀牌手,騎兵三百人,合計兩千六百戰兵,外加一千多推動盾車和負責填埋坑洞的輔兵包衣,在中小火炮的掩護之下,向北嶺逼來。
大炮猛轟,盾車馬步兵猛衝,正是建虜攻堅的不二法門。
這其中,擲彈手是多爾袞嚮明軍學習,新操練出來的兵種,他們懷裡的手炸雷也都是明軍手炸雷的仿製品,雖然威力不如原版,多爾袞還不甚滿意,但為了戰場取勝,建虜已經提前在軍中推廣了。
到現在,漢八旗之中都已經設定了專門的擲彈手和擲彈輔兵,儼然和明軍一樣。
但另一個效仿的兵種,卻是徹底的失敗,那就是遂發鳥銃兵。
幾次大戰,從黃太吉到多爾袞,以及眾多的建虜將領,他們最痛恨,最為不平的就是明軍遂發鳥銃,過往,明軍的鳥銃在他們眼裡可有可無,不過就是唬人驚馬的不中用的玩意,只要一個衝鋒,就可以讓萬千明軍鳥銃手扔了鳥銃投降。
但遂發鳥銃的出現,改變了一切,遂發鳥銃不但射擊速度更快,而且威力更大,近距離之內,可以將身披三重鐵甲的大清勇士打的血肉橫飛。
這一來,建虜上下對鳥銃再不敢輕視。
可惜的是,雖然賞銀一再的提高,時間也過去了四五年,但建虜工匠還是做不出遂發鳥銃。
和當時畢懋康研究燧發槍一樣,關鍵的環節卡在了彈簧。
沒有合格的彈簧,也就做不出堪用的遂發鳥銃。
繳獲的一些明軍遂發鳥銃,被多爾袞當成了稀罕物,留在瀋陽鑄造廠,給工匠們研究,軍中使用遂發鳥銃的極少。
而火繩鳥銃擊發慢,在攻堅戰中遠不如拋物射擊的弓箭好用,因此,不論漢軍鑲藍旗還是正紅旗,面對北嶺,都派出了大量弓箭手,使用火繩槍的鳥銃手只是拾遺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