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時中不說話,劉玉尺回答道:“小袁營只有兩萬人,壕溝卻有二十里長,平均分開,一里不過一千人,闖賊大軍五十萬人,縱使是敗退,怕也是有幾十萬人,一旦闖賊拼命攻擊,即便有壕溝之利,小袁營怕也是抵擋不住啊,一旦闖賊從壕溝前逃脫,我等豈不是愧對太子殿下?”
他說的是實情。
梁以樟點頭:“此事太子殿下已有考慮,如果梁某料的不差,官軍援助小袁營的兵馬,一定正星夜兼程,向這邊趕來。再者,壕溝之用並非是要攔阻,而是要延緩闖賊逃跑的時間,增加其逃跑的難度。闖賊潰敗,官軍一定在後面緊追不捨,只要壕溝能延緩闖賊兩到三個時辰,官軍就可以將其全殲在壕溝之前!”
劉玉尺點頭:“那就好,就是不知道殿下會派多少兵馬?何時能到?”
語氣間頗沒有信心。
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作為小袁營的二當家,劉玉尺對小袁營的斤兩太清楚了,明為兩萬人,但能戰的也就是五千人,攔不住李自成事小,一旦被李自成突破,說不得他小袁營就會全軍覆沒。到時他和袁時中成了光桿司令,太子殿下怕也不會給他們太高的職位。
“大掌盤,二掌盤,”相處了這麼些日子,梁以樟對袁時中和劉玉尺已經有相當的瞭解,知道他們心中的憂慮,於是肅然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小袁營當日遵從殿下的命令,退回開封,並在開封城下血戰,又冒著可能被闖賊識破的風險,到中牟縣來修整,可謂是驚心動魄。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這最後的一步,只要挖掘壕溝,阻截闖賊,小袁營就立下了這不世之奇功,不但高官厚祿,還會流芳百世。值此關鍵時刻,兩位難道要功虧一簣嗎?”
袁時中和劉玉尺相互一望,袁時中忽然一咬牙:“梁大人不必說了……為報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就算是將小袁營拼光了,我袁時中也要將李自成阻截在壕溝之前!”
劉玉尺也抱拳:“願效死命。”
梁以樟欣慰點頭:“就知道兩位忠心赤膽,梁某自從進入小袁營,就已經將自己視為小袁營之人,小袁營但有危險,吾必衝到最前!”
正說到此,就聽見賬外腳步急促,袁時中的親兵在賬外喊:“稟大掌盤,有開封最近軍情。”
“快傳!”
那探馬急急而入,在袁時中面前跪倒:“稟大掌盤,二十萬官軍兵分兩路,左良玉攻杞縣,另一路由朱家太子親領,直達朱仙鎮,並在黃昏時分在杞縣附近,和闖營騎兵交鋒,雙方互有傷亡。闖帥已經命令大軍從開封城下撤退,往朱仙鎮方向開拔……”
袁時中,梁以樟,劉玉尺三人表面平靜,心中卻都是激動,他們知道,最後的大決戰,開始了!
……
陳留。
陳留距離開封四十里。三國時,這裡曾經是曹操的起家之地。因為四周平野,無險看守,當初曹操和呂布爭鋒時,為防守陳留曾經是煞費苦心。那時陳留是北方的大城,為曹操提供了充足的財力和兵源。但到了五代宋元之時,隨著開封的崛起,陳留漸漸沒落,到明末,只是一個小小縣城了。
但因其在開封東南,有雎水流過,仍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
陳留四周平野,便於李過麾下的騎兵快速出擊,和杞縣、朱仙鎮的距離差不多是一個等邊三角形,隨時可以救援這兩地,另外其本身也有可能會是官兵進軍的方向,因此闖營大將李過將自己的指揮中心設在了陳留。
而這個等邊三角形的最前方就是杞縣。
開封被圍,官軍如果想要從南面解圍開封,大致上只有三條進軍路線,一是過杞縣到開封之東,二是過杞縣直達陳留,三是朱仙鎮,李過駐紮在朱仙鎮杞縣之間的陳留,可以將這三點全部照顧。
李過駐守陳留並非全是為了防守,在這兩月之間,他麾下的騎兵將方圓兩百里掃蕩一空,最遠處,甚至曾經遊弋到歸德邊界,不過被官軍騎兵阻擊,雙方碰撞試探了幾次,李過覺得官軍騎兵有相當的實力,於是就令偵騎撤了回來,嚴守杞縣。而在杞縣之前,派出大量的散騎偵查官軍的動向,但並不和官兵硬對硬的碰撞。
所以官軍一進入杞縣,他立刻就知道了。
當初,在制定應對官軍救援開封的策略時,李自成認為,在闖營勢大的情況下,官軍不敢直抵開封城下,一定會選擇在開封附近佔領一個地方,與闖營對峙,使闖營既要對付強大的援軍,又要防備開封城內的守軍,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
但官軍要從哪裡進軍,佔領什麼地方,李自成當時並不敢百分百的確定,只是確定了最大的兩個可能地點,一個是陳留,一個是朱仙鎮。官軍走杞縣,下一步就可以到陳留,而陳留距離開封四十里,一旦官軍佔據陳留,就可以和闖營對峙。
陳留位在開封東面,雖和闖營對峙,但難以形成犄角之勢,相比之下,處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比陳留有更大的優勢,不但可以形成掎角之勢,對闖營有更大的壓力,而且朱仙鎮有水道運河之利,官軍佔據朱仙鎮之後,可以透過運河運糧,解決官軍的後勤之憂。
因此李自成斷定,官軍八成會選擇朱仙鎮。併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
————感謝“歸來依舊少年1、小峰哥哥11”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