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才沉思了一下:“如果大掌盤擔心的話……不如去投八大王?”
八大王就是張獻忠。
郝搖旗搖頭:“張獻忠心胸狹窄,手段暴虐,除了他身邊的幾個乾兒子,容不下其他人的。再者,額是闖營的人,去投張獻忠,不是讓人小瞧嗎?”
呂秀才臉色臊紅了一下,拱手:“呂某孟浪了。”
“走吧。”郝搖旗翻身上馬:“最多不過一頓板子,還不信闖帥會殺額的頭。”
……
魚臺縣大捷的訊息迅速就傳遍了山東,也傳到了河南汝寧。伴隨著這個訊息而來的,還有太子殿下的使者、東宮典璽田守信即將到達汝寧的塘報,於是汝寧城中的大小官員,各總兵副將今日都聚集在東門之外,等候田守信的到來。
等候之時,魚臺縣大捷當然是眾人議論的焦點。
無論是真心實意,還是為了拍太子的馬屁,眾人都是一片稱讚。
唯有一人的臉色有點冷。
那就是平賊將軍,加太子少保的左良玉。
左良玉字崑山,山東臨清人,最初為遼東車右營都司,與建虜作戰中屢立戰功。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左良玉因為御下不嚴被袁崇煥罷職,崇禎二年己巳之變中被起復,跟隨遊擊曹文詔支援玉田、豐潤,和建虜在洪橋、大塹山、遵化等地大戰,因功與曹文詔獲得增秩的賞賜。崇禎四年,又與建虜戰於松山,崇禎五年,左良玉受命平定河南流賊,由此開始了內地平亂生涯,也正式成為了一方領兵大將。
明史左良玉傳中說他“長身赬面,驍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以故戰輒有功。”
左良玉雖是一個文盲,但驍勇善戰多智謀,又會撫卹士兵,所以戰必有功。
最初平亂時,左良玉屢戰屢勝,猶是一腔忠君報國之心,但到了崇禎八年,曹文詔戰死之後,左良玉成了朝廷在河南戰場唯一的倚仗,面對其他將官的碌碌無為、監軍太監的掣肘、文官的胡亂指揮,左良玉的心態漸漸發生了變化,隱隱已經有了居功自傲、不聽調派、養寇自重的苗頭了。史載“良玉在懷慶時,與督撫議不合,緩追養寇,多收降者以自重。督撫檄調,不時應命,稍稍露跋扈端矣。”
不過因為朝廷此時尚有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幾個強力督撫,加上關寧軍的陸續內調。左良玉並不敢太過分,只是私下裡有些小動作。崇禎十年,崇禎帝看出左良玉驕縱難制,於是想將其調離中原。不想聖旨剛下,流賊就連續攻破十幾個州縣,左良玉堅不肯救,用“調離”做推辭。直到中原士大夫向朝廷上奏疏,請求留下左良玉,左良玉這才發兵救援。
雖然知道是左良玉在後面搞鬼,但為了中原局勢,崇禎帝也只能忍了。
也就是從那一次起,左良玉跋扈的苗頭開始明顯,朝廷撥付的軍餉只是按照他的九千額兵,為養兵,他縱兵搶劫百姓,為禍一方,名曰‘打糧’,彈劾他的奏章雪片般的飛向京師,但朝廷投鼠忌器不敢對他嚴厲處罰,往往都是一句“責令其戴罪立功”就放過去了。
崇禎十年到崇禎十一年,在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的努力下,官軍連續取得大勝,這中間,左良玉奮勇作戰,搶到了不少功勞。
崇禎十三年,楊嗣昌薦左良玉有“大將之才,兵亦可用”,拜為平賊將軍。左良玉倒也爭氣,就任之後,統領各部於瑪瑙山大破流賊,但此後楊嗣昌令他堵截流賊,他卻又袖手旁觀,楊嗣昌連傳九檄,左良玉仍置之不理。最終導致襄陽失守。
如果是正常情況,左良玉拒不聽令,朝廷已經可以斬了,但左部勢大,朝廷對左良玉的處置,仍然只是“削職戴罪立功自贖”。
現在是崇禎十五年,朝廷給左良玉的兵額擴大到了兩萬五千人,但左良玉的實際兵馬卻將近十萬,擁兵一方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而對於這個朝廷,左良玉心中的敬畏已經流失了大半,不管是在中原剿匪,還是面對楊嗣昌的命令,左良玉最優先考慮的並不是剿匪,而是儲存自己的實力。在實力允許,且有勝機的情況下,左良玉會拼力死戰。去年在信陽殺敗張獻忠就是如此,信陽之戰中,左良玉殺的張獻忠只剩下十幾騎,幾乎不得免,若非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張獻忠說不定就被滅了。
左良玉有勇有謀,算得上一員優秀的統帥,但私心太重,只顧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能打的仗他會打,不能打的仗,他轉身就走,才不會管國家糜爛的大局、督撫文臣和監軍太監的意思呢。歷史上朱仙鎮之戰就是如此,見沒有勝機,左良玉帶兵連夜撤退,絲毫不顧丁啟睿和楊文嶽的反對,也不怕兩人的彈劾,反正朝廷的責罰就是“戴罪立功”,他早已經習慣了。沒想到的是,李自成跟皇太極學了一些伎倆,在他撤退的道路上挖掘了壕溝,以至於撤兵變成了潰敗。
現在的左良玉當然不會知道歷史的結局。
不過和歷史上一樣,對於此次救援開徵,他信心並不是太足。
說來也是怪了,左良玉對張獻忠十戰九勝,但面對李自成,卻鮮少有勝績。尤其李自成現在擁有將近五十萬的大軍,左良玉懼戰的心思就更是濃重了。只不過朝廷嚴令,他不敢違抗,只能整理行裝,帶兵救援開封。不過從一開始他就抱定了“能打則打,不能打就退”的心思。
直到京師傳來訊息,說太子“代天出征”,並且攜帶了七十萬兩銀子的欠餉之後,他信心才被鼓動了起來。兵無餉則無力,如果餉銀充足,士氣高昂,擊敗五十萬流賊也並非不可能。
不過很快他就意識到了太子親征的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要節制各鎮總兵,他左良玉怕會是太子嚴厲督導的第一人。這麼多年的剿匪生涯,從盧象升,楊嗣昌,熊文燦,陳奇瑜到洪承疇孫傳庭,左良玉經歷的督撫都是大明朝最有能力,也是最有權勢的一批文臣,人人都捧著尚方寶劍、有便宜行事之權,不過除了洪承疇孫傳庭和盧象升,左良玉對其他人還真不放在眼裡,包括提拔他為“平賊將軍”的楊嗣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