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此時,朱慈烺已經帶著田守信和李若鏈,在武襄左衛的護衛下,騎馬快速奔出大校場,往神機營而去了。
神機營正在西山腳下的一片曠野中野營操練,只所以神機營野訓在西山而不是在城外大校場,乃是因為大校場方圓有限,周圍有很多農田,一旦炮兵演練失誤就有可能殃及到農田和農夫。
西山就不同了,山上都是荒野,朝著某一處山坡隨便亂轟也不會出什麼漏子。
朱慈烺來到神機營時,已是日影西斜,光線暗沉。
神機營副將李順帶著魏闖等三名千總連同炮兵教導官焦勖急急出營迎接。
野營一月,李順原本白白胖胖的圓臉變的清瘦黝黑了許多,整個人精神不少。
不止他,朱慈烺穿營而過的時候仔細觀察,發現神機營的將士不論鳥銃手炮手都是一臉疲憊。由此可知,神機營的操練並沒有偷懶。
進到神機營中軍帳,李順彙報近期操練情況。
經過一個月的苦練和篩選,神機營一共精簡掉一千老弱,三千兵變成了現在的兩千兵,其中鳥銃兵一千五百人,炮營五百人。李順著重介紹了炮營的操練情況,有內監的小太監掃盲,又有焦勖傳授科學測算瞄準術,炮兵對火炮瞄準術終於是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不過要想徹底掌握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李順彙報的小心謹慎,在太子面前,他絲毫不敢大意。
朱慈烺基本滿意,尤其是對焦勖的科學測算更是多加讚譽。科學不止是生產力,更是戰鬥力,有精良的火炮,訓練有素的炮兵,未來不管是中原戰場還是遼東前線,大明都可以在硬碰硬的戰鬥中立於不敗之地。
等李順和焦勖彙報完成,朱慈烺將隨身攜帶的望遠鏡賜給神機營不是賜給個人,而是賜給整個神機營。
這個時代望遠鏡還是一個非常稀罕的物件,雖然在1623年,湯若望就翻譯了《遠鏡說》,介紹瞭望遠鏡的製造,並帶來了望遠鏡的實物,崇禎七年,由大明製造,湯若望監製的望遠鏡大功告成,崇禎帝親臨觀看,不過其體型過大,不易於攜帶,需要“築臺”,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無法在軍中推廣。
同一時期,義大利威尼斯的工匠已經能製造短筒望遠鏡了,但因為望遠鏡是戰略產品,威尼斯國不輕易對外出售,加上明廷財政困窘,無力購買,所以大明軍中沒有望遠鏡。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比任何人都知道望遠鏡的重要性,尤其炮兵和偵察兵更是如此,上一次和西洋三國商人見面時,他向三國諮詢過威尼斯望遠鏡,但一問價錢把他嚇了一跳。除非大財政危機緩解,否則就算威尼斯商人送上門來,大明也是買不起。
朱慈烺現在賜給神機營的就是一支產自威尼斯的短筒望遠鏡。時人稱“千里眼”。
李順大喜,捧著千里眼,對朱慈烺連連拜謝。
有了望遠鏡,加上火炮瞄準專用工具:銃規、銃尺、度板、火炮瞄準精度一定會更加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