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玉站住腳步,向朱慈烺躬身行禮。
張家玉“嶺南三忠”之一,著名抗清英雄,長的帥,少小就有大略,又是舉人,那日和張名振一番比試,從武力到智謀都不落下風,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大才,尤其對鴛鴦陣的理解令朱慈烺眼睛一亮。朱慈烺留他在軍中做贊畫,一來是千金買骨,給天下讀書人做榜樣,二來也是想要重點培養,經過這幾天,他對張家玉有了更多瞭解,因此想要找張家玉談一談。
“元子,你對中原局勢怎麼看?”朱慈烺走到河南地圖前。
張家玉跟過來,英俊的臉龐上滿是興奮想不到皇太子會親自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到京營時間雖然不長,但京營氣象卻讓他眼睛大亮,在他看來,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京營必然會成為一支精銳,而這一切的變化都賴於太子的撫軍。太子英明啊。也因此,他投筆從戎的決心更加堅定,但為了光大門楣,明年的會試還是要參加的,不管中與不中,他都要從軍跟隨太子。
張家玉朗聲回答:“回殿下,流賊雖然勢大,但外強中乾,只要開封不失,謀劃得當,三邊總督孫制臺、丁督師、保定楊制臺和左良玉的人馬,一起出擊,緊密配合,定可將流賊剿滅在河南境內!”
朱慈烺淡淡笑。
張家玉雖然是舉人,但畢竟沒有上過戰場,又血氣方剛,所以看輕流賊一點都不奇怪。
雖然張家玉的判斷失誤,但朱慈烺並不生氣,反而很欣慰因為他從張家玉身上看到了文人少有的英武之氣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豪邁,如果張家玉哆哆嗦嗦,唉聲嘆氣,朱慈烺反倒是要小看他了。
而且也不能說判斷失誤,因為張家玉所說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各部要緊密配合在如今情勢下,這是最難達成的,不說其他,只說左良玉就不會完全聽從督師丁啟睿的命令。最大的軍鎮不能百分百服從命令,只想著保全自己的實力,想要所有軍鎮緊密配合,當然就是緣木求魚了。
“如果你是督師丁啟睿的幕僚,你會如何為他出謀劃策?”朱慈烺笑問。
皇太子親切的態度給了張家玉更多的勇氣,他漲紅著臉:“回殿下,其實臣最想做的不是幕僚,而是親自上陣殺敵!不過既然殿下問,那臣以為,丁督師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練兵,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而不是跟在流賊身後,疲於奔命的救火。”
“但他是朝廷督師,流賊肆虐,他不能不救。”朱慈烺道。
張家玉低下頭,不說了。
雖然血氣方剛,但他卻也知道,有些話不是他能說,有些事情也不是他能評論的。
“如果流賊圍攻開封,你以為,朝廷該如何救援?”朱慈烺問。
問到實際問題,張家玉回答就不如剛才那麼流利了。
不過比起那些讀死書的文人,他表現已經很讓朱慈烺滿意了只要加以磨鍊,張家玉應該可以成為一名文武兼備的名將。而歷史上的張家玉也的確有過不俗的戰績。隆武元年,清將金聲桓圍撫州,張家玉率軍馳援,十一月中旬,與清兵遭遇,張家玉埋伏誘敵,率眾奮戰,大敗清軍,殲敵五千餘,解撫州之圍,時稱“隆武朝第一戰功”。
談到最後,朱慈烺忽然問:“張家玉,你以為朝廷對袁崇煥當初的處置如何?”
聽到這個問題,張家玉一下就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