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崇禎十五年> 第187章 天工開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7章 天工開物 (1 / 2)

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作者,明末著名的科學家,農學家,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中國幾千年來出現過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方面的知識作了一個系統性的總結,並著述成書使之能夠流傳下來。

除了農業和手工業,《天工開物》還收錄了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

這其中有兩個科目對現在的大明尤其重要。

第一當然是農學。現在的大明處在“小冰河”時期,年年大旱,饑民食不果腹,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種耐旱高產的農作物。作為穿越者,朱慈烺清楚的知道,紅薯,土豆,玉米這三種農作物都極其適合。前世裡,北方地區到處都種滿了玉米,但可惜的是,雖然這三種農作物早就傳入了大明,但播種的人極少,就朱慈烺的記憶,在明末,只有三個人對紅薯土豆玉米有所涉獵,分別是徐光啟,宋應星和陳子龍。

這三人都是農學家。

徐光啟早逝,陳子龍是徐光啟是學生,現在紹興為官,朱慈烺已經請吏部幫忙調人了,宋應星無有官職,此時在家中閒居,二十天前,剛剛適應這個時代的朱慈烺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請到宋應星,不然就無法應對糧食危機,派出的人日夜兼程,今日終於是把宋應星先生帶回京師了。

宋應星對農業研究深刻,連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在《天工開物》中都有詳細記載,簡單講,宋應星就是一個是明末的袁隆平,如果能把他任命為“農業部長”,當然了,大明還沒有農業部,不過只要給他一個適當的職位,並且全力支援他,讓他向大明百姓傳授耕種玉米、土豆和紅薯的方法,使北方地區提前一百年遍種玉米和土豆,並不是什麼難事。

第二,除了農業,宋應星對機械也頗有研究,在《天工開物》的《機械》篇中,他詳細記述了包括立軸式風車、糖車、牛轉繩輪汲滷等農業機械工具,相信只要給他一點啟發,朱慈烺急需的水力研磨機和水力捶鍛機,一定也能製造出來。機械是工業的基礎,機械有了發展,大明的工業化水平必然也會隨之提高,工業提高了,大明軍隊使用的槍械和刀槍,自然而然就會變的精良。

除了宋應星,蘇州人薄珏對機械之術也頗有研究,朱慈烺也派人去請了。

至於宋應星通曉的其他科學,如冶金,火藥,紡織,製鹽、採煤等技術,都是大明需要的,因此朱慈烺迫不及待的想要見到這位百科全才。

朱慈烺急急回城,剛進了城門,就看見對面街道來了一頂轎子。

轎伕走的很急,兩邊有騎馬的家丁護衛,轎子晃動劇烈,顯然是轎中之人在催促。

田守信小聲道:“殿下,好像是吳甡吳侍郎。”

朱慈烺勒馬等待。

轎子停下,轎簾一挑,吳牲從裡面走出來,快步到朱慈烺面前躬身行禮:“見過殿下。臣正要去見殿下呢。”

朱慈烺下了馬,笑:“先生有事嗎?”

吳甡皺著眉頭,欲言又止。

朱慈烺明白了,吳甡還在為固守寧遠之事而煩惱,早朝之時,談論到寧遠,吳甡忍不住又想發言,朱慈烺搖頭又使眼色,不讓他丟擲棄守寧遠城之策。但吳甡顯然還是沒有放棄,他憋在胸中不快,想要再找朱慈烺探討一番。

“先生來的正好,我們一起去見一個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