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到處都是窟窿,處處缺兵,處處需要守,流賊主力又流竄不定,丁啟睿能調一千多人馬移駐歸德已經算是很不容易了。
三千變成四千多,但依吳甡的判斷,如果李自成大軍來攻,終究還是隻能堅守三到四日。
朱慈烺默然了片刻,問:“左良玉現在在哪?”
丁啟睿雖然是最高指揮者,但此時的中原地區,最有實力的人物卻是左良玉。
“在湖廣修整。”吳牲回答。
今年二月份,丁啟睿楊文嶽率左良玉等總兵和李自成在郾城對峙,互有攻守,前後達十一晝夜,原本的計劃是等前任三邊總督汪喬年兵出陝西,前後夾擊李自成,不想卻被李自成識破,並且先發制人,汪喬年剛到襄城,李自成就舍掉左良玉,十幾萬大軍全部殺向汪喬年。
汪喬年手下的賀人龍等三總兵見闖軍殺到,率領各自人馬不戰而逃,置總督於不顧。汪喬年身邊只有兩千標營,無奈只能退入襄城城內死守,等左良玉來救。
但左良玉非但見死不救,反而率十萬大兵撤回了湖廣境內,丁啟睿和楊文嶽手下兵少,想救也救不了。
左良玉實際在編的人馬只有五萬,由朝廷負責發餉,私兵和收攏的各地敗兵有五六萬,加到一共有十萬兵。左良玉兵馬超過員額,朝廷發餉又不及時,所以他常常縱兵劫掠百姓,以供軍用,明末軍鎮中,就屬左良玉部的軍紀最是敗壞。
李自成將襄城團團合圍,攻打三天,二月二十七日破城,汪喬年不屈而亡。
在坑了楊嗣昌之後,左良玉又坑了汪喬年。
如果左良玉當時拼死去救,又或者緊咬李自成不放,李自成未必能圍住襄城。哪怕敵軍勢大一時救不了,也可以先在外圍紮下營寨,給襄城守軍希望,同時令李自成不能全力進攻襄城,等朝廷調集到了援兵,再一起解圍。可左良玉什麼也不做,直接帶兵走人,彷彿襄城裡的汪喬年不是大明朝的三邊總督、他的頂頭上司一樣。
不知道尚在城中期盼援兵的汪喬年在知道真實情況後,心情是何等的悲憤?
左良玉這個人,不管有多大的功勞,終究是一顆毒瘤,必須找機會除掉。
看出了朱慈烺的心思,吳甡勸道:“殿下,左良玉雖然驕橫跋扈,但眼下中原地區寇氛日盛,各地官軍彈壓不住,像左良玉這樣有閱歷、有韜略的將才實在是不多了,有左良玉在,李自成和張獻忠不敢再犯襄陽,左良玉在河南也能震懾賊膽,保證開封的安全,所以還是要容忍,等時局好轉,再緩緩剪除也不遲。”
朱慈烺知道,不止是吳甡,父皇本人還有朝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是這麼想的,加上左良玉跟東林一向交好,東林人對他頗有維護,因此左良玉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從一些小毛病養成現在的大毛病,如果當初就嚴厲出手,焉有現在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