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朝廷的弊端,只說黃宗羲敢把沿途所見所聞的悲慘,毫無隱瞞的告訴朱慈烺,並直言各地官府的缺失,就是極大的勇氣。
誰都願意聽好話,皇帝皇太子也不例外。
古往今來,即使是忠臣,面對皇帝或者朝政缺失,大部分人都選擇旁敲側擊,或者借古喻今的向皇帝進諫,令皇帝自己意會自己的錯誤,除非是逼到最後,朝臣們一般都不會公然的犯言直諫,打皇帝的臉。倒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要顧及皇帝的顏面,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皇帝被當面打臉,於臣子來說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雖然朱慈烺不是皇帝,只是皇太子,但談論朝政,論到他朱家江山和官吏,總是要給他一些面子,顧忌一下的。
但黃宗羲卻沒有這個顧忌。
黃宗羲的膽氣,還真是過人。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寫八股文也是一把好手,但科舉考試卻屢屢失敗,最高成就只是崇禎十五年的一個舉人。究其原因,並不是考官有眼無珠,也不是故意刁難,而是因為古代講究君權至上,而黃宗羲的話裡話外卻認為百姓重要,皇帝不重要。他的思想和科舉思想明顯相悖,這些通通都會體現在考卷裡,考官看了他的文章敢錄取他才怪。
就如現在,如果有一個朝臣此時坐在朱慈烺的身邊,聽了黃宗羲的話,一定會大加斥責黃宗羲。
對黃宗羲的思想,朱慈烺是贊同的,對他的膽氣,也是佩服的,不過眼見黃宗羲越說越激動,唾沫橫飛,從指責沿途官員漸漸變成斥責內閣輔臣,再說下去,說不定會飆到崇禎的頭上,於是連忙打斷他。
“先生以為東林如何?”朱慈烺丟擲一個問題。
黃宗羲微微愣了一下,他沒想到皇太子會問他這個問題?要知道他父子二代都是東林中人,這一點天下皆知,皇太子明知他是東林人,卻問他東林如何,難道是在試探他,又或者是對東林有什麼意見嗎?
黃宗羲心有疑惑,不過他以身為一個東林人而自豪,即使面對皇太子他也不會改變。
沒有曲言婉轉,黃宗羲直接回答。
“熹宗之時,龜鼎將移,其以血肉撐拒,沒虞淵而取墜日者,東林也。”
“一堂師友,冷風熱血,洗滌乾坤。又東林也。”
“大明革新,非東林不可。”
黃宗羲對東林的讚譽和自豪毫不隱藏。
從朱慈烺的作為裡,他已經猜到皇太子胸中有革新朝政之意,因此他毫不避諱把東林推了出來。
朱慈烺不動聲色,心裡卻在想:黃宗羲尚需磨礪啊,只看他對東林的狂熱,就知道他遠沒有成熟。也是,歷史上黃宗羲科舉失敗,被阮大鋮陷害入獄,又在隆武朝短暫做官,散盡家財起兵反清,一直到失敗隱居,幾十年風雨磨練,才把他鍛打成了一代思想家。
如今的黃宗羲雖然科舉不順,但聲名在外,鋒芒畢露,距離歷史上的黃宗羲顯然還有一大段的距離。
本來朱慈烺想給黃宗羲一個官職,把他留在身邊的,但細想之下卻改變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