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用四磅炮彈吧,一門220斤,十門2200,加上火耗,一共是2400斤。”
大明是一個貧銅國,每年銅產量非常少,錫或鉛也不多,因此,由這三樣金屬混合在一起的青銅當然也不會多。不過幸運的是,朱慈烺查了內庫府藏,知道內府府庫中還藏有2000多斤青銅,全部拉來,正好可以鑄成這十門小炮。
“好,就造220斤的,下午我就把所需青銅送到鑄炮廠,希望神父抓緊時間為我鑄造!”
朱慈烺心情大好,因為所需青銅比他想象的要少,如果湯若望要3000斤以上,他還真不一定能湊出來。
“那多長時間能鑄成?”朱慈烺問,五月就有朱仙鎮之戰,這十門青銅炮,就是為朱仙鎮而鑄的。
“四十天。”
“能快一點嗎?”現在是二月末,四十天就是四月中旬,幾乎沒有多少訓練時間。
湯若望搖頭:“不行,這已經是最短了,這也就是青銅小炮,模子小,乾的快,如果是紅夷大炮,最少需要90天。”
朱慈烺猶豫了一下,想著是不是要把很多“穿越眾”視之為神器的“鐵模鑄造法”,說給湯若望聽呢?
現在大明包括整個東北亞最好的鑄炮廠位在澳門的卜加勞鑄炮廠,使用都還是泥模鑄炮法加失蠟鑄炮法。
所謂泥模鑄炮法,就是用舂得極熟的粘土製成模具後慢慢陰乾,或者用炭火徐徐烘透,只制模的時間,最少一個月,最長三個月,非常的耗時,而且一模一炮,無法重複使用,最致命的一點,一旦模具未乾透或粘土未舂熟,就會鑄造出殘次品。
失蠟鑄炮法則是先用泥模填充大炮的內芯,乾透抽出來,再用蜂蠟一層層塗在泥模上,形成大炮的模型,外面再塗上泥模,形成外範。等兩層泥模都乾透,加熱烘烤後,中間蠟模全部熔化流失,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往內澆灌鐵液,便鑄成了大炮。
然失蠟鑄炮法只能冬天使用,春夏秋氣溫高,不等泥模乾透,中間的蠟模就會融化。
而鐵模鑄炮就無這些弊端。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兩江總督蒙古鑲黃旗人裕謙在浙江省城設立鑄炮局,由嘉興縣丞龔振麟、餘姚知縣汪仲洋、鎮海糧臺鹿澤長主管鑄炮之事。龔振麟精於泰西演算法,在進入炮局之前就顯示了自己的才能。英軍進犯舟山時,龔振麟曾目擊英國艦隊中的輪船,於是僅憑印象就造出了一艘小型的人力輪船,在湖中試航成功後又造了一艘大型的人力輪船。
進入炮局後,龔振麟感到傳統的泥模鑄炮法效率低下,費時費力,泥模不僅用過即廢,且當時冬季將至,雨雪連綿,泥模更是難以乾燥。於是龔振麟想出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就是以鐵代土,先用泥型翻制鐵範,再用鐵範鑄炮。結果是大獲成功。
簡單說,鐵模鑄炮法字如其意,泥模鑄造法的模具都是泥做的,只能一次使用,但龔振麟發明的鐵模卻可以重複使用,最多可使用一百次,如此就省去了制模時間,且鐵模遠比泥模光滑,製成大炮,拆去模具後,炮身自然也光滑乾淨,不需修飾。
而泥模會粘在炮身上,製造完成後,還需要工匠細細鑿洗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