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當步兵好,但如果是火槍兵,朱慈烺更看好注重協作和服從口號的縴夫。
董琦到山東募兵的主要物件是礦工,山東大小礦井無數,正好可以拿來當兵源,此外山東還有運河,山東臨清是天下八大鈔關之一,因此,縴夫也不少。朱慈烺交給董琦的命令是雙管齊下,有多少就招多少。
而李若鏈去天津,主要招募的是適合當火槍兵的縴夫。
礦工和縴夫都是社會的最低層,生存環境極端困苦,加上現在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就算沒有軍餉,只要管飽,估計也有很多人願意從軍,更不用說,董琦和李若鏈此次招募的是京軍,軍餉比地方部隊高出許多,有太監和錦衣衛隨行,還有皇太子的金字招牌,其吸引力非同一般。
即便如此,朱慈烺還是有點不放心,他給了董琦和李若鏈臨時處置的權力,不要怕花錢,只要能招到好兵,再多的錢他也願意出。
但並不是所有的礦工和縴夫都適合當兵。
照戚繼光《練兵實紀》所說,凡是那些臉皮白淨、行動伶俐、看見官府也毫無顧忌的人,都不是好兵員。因為這些人都是城市的油滑之徒,關鍵時刻靠不住,不但自己開溜,還會拉著其他人一起溜。萬一被抓住,他們又有足夠的口才嫁禍於他人。所謂一粒老鼠屎,攪壞一鍋湯,這種人在軍隊中,不但不能作戰,反而會起到瓦解軍心的作用。
所以這種人堅決不能要。
那些黑大粗壯、皮肉堅實、憨厚愚笨、沒有家眷、身家清白的鄉野之人,才是上佳的好兵員。
這幾個原則,朱慈烺都細細的跟董琦李若鏈講過,他兩都銘記在心。
目送李若鏈和董琦離開,朱慈烺忍不住想起了一個人。
高文采,你現在在哪?算日子,你差不多應該到遼東了吧?
高文采,錦衣衛街道坊掌刑千戶,宛平人,甲申之變中,組織軍民激烈抵抗李自成,後聽說崇禎皇帝已經在煤山自殺後,歸家,閉門,與全家十七口人一起上吊自殺殉國。
這樣的忠臣,朱慈烺穿越而來後,第一時間就調到了自己身邊使用,經過交談後發現,高文采居然是一個諜報天才,十七歲加入錦衣衛,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兵一路升到千戶,只用了短短十年,如果不是因為出身平平,沒有背景,早成為掌刑司的都司了。
所謂掌刑司,其實是一個反間諜機構,前世裡,人們把錦衣衛描述成一個無所不能,連大臣一夜上幾次茅房都知道的特務機構,但真實的錦衣衛卻並沒有那麼傳奇。錦衣衛最盛是在嘉靖朝,其龐大的情報網路曾經遍佈整個大明帝國,最遠甚至延伸到蒙古草原的科爾沁、察哈爾。那時的錦衣衛可真是威風赫赫,無所不能,天涯海角,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在其掌握之中。
而後盛極而衰,嘉靖帝之後的皇帝,對錦衣衛都不甚重視,即使有些雄才的萬曆帝也沒有對錦衣衛提高興趣。
到了崇禎朝,因為崇禎帝本人對閹黨的厭惡,而閹黨又是廠衛的代名詞,閹黨倒臺,廠衛中的錦衣衛也跟著倒了黴,不但被崇禎嚴格限制了權力,每年的經費也是減了再減。十五年過去了,錦衣衛基本被廢,活動範圍僅限於京畿地帶,甚至是京師城內外。
明末戰爭中,建虜能一次次的從蒙古繞道突襲,並使用各種奸細,對大明官員滲透或者策反,而大明從未做出有效的反擊,大明情報部門的失職和失能,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如果錦衣衛能有輝煌時期的十分之一的能力,這種情況也許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