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迴歸平靜,想下筆繼續之時發現自己忘記了賬號。
這個筆名當初是用一個新申請的qq註冊,號碼和密碼資訊只記錄在電腦桌面,以往都是自動登入。
生病之時,家人用電腦重灌,桌面也清空了。
那幾天就像從身上割下一塊肉,疼痛之餘也惋惜。
之後想盡辦法尋找賬號,找客服,打客服電話的次數都數不清了,又是近半個月過去。
後來無意中發現,開書之初加過一個作者的微信,加上。
我遇善良,又很熱心,因為新鮮的兩句話認識後,又年餘沒有任何交集的人,花費了很多精力幫我。
在他的幫助下,又找到幾個曾經加過qq的的作者。
所有的幸運好像都降臨了,這次遇到一個耐心的客服。
賬號找到了,時間已到八月。
我登上了qq,看著那些基本上都是曾經新註冊的號,平時也都很久不線上頭像,此時都亮著,甚是感激。
曾經熱鬧,後來冷清的群,在那天又熱鬧了半下午。
我的與死神擦肩被隨意調侃,但也只是調侃,哪有壞心思呢。
我們聊文學,我私自願稱之為文學,因為熱愛。
雖然他們都和我一樣作品撲街。
甚至大多或因生活,或因學業,或因工作等各種原因離開了網文圈。
但那份對渴望講故事故事的熱愛一直不曾消失。
他們也對我斷更再續寫發出調侃。
熱愛誰都熱愛,但熱愛的同時也需要收穫。
收貨或來自於精神的認同,或來自於物質的回報。
兩者是維持深度熱愛的基本要素。
斷更三天意味切了,更別說幾個月。
老讀者早就離去,沒新讀者知道。
只能一個人單機下去,除了一大堆滿足自身講故事的文字,會毫無收穫。
或許被侃服了,也或許這是正確的認知。
也或許這本書的林幸,深處承載的壓抑,反抗,沉重等觀念,與我的心境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