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蓮教,秦時大抵也知道一二。
前世那條世界線中,白蓮教自唐、宋就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脫胎於佛教的淨土宗,本是和佛教一樣宣揚修行持戒、勸人向善的宗教。
發展到元朝,白蓮教管理不嚴,戒律鬆懈,教內派系爭鬥嚴重,教義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時,其中一部分便趁機分化出來,宣揚“彌勒下生”,教眾常有尋釁鬧事之舉,至元末時期,國家矛盾嚴重,社會撕裂加劇,許多白蓮教分支便間接或直接反抗元統治,白蓮教義也傳播開來。
到了明朝,白蓮教的“起義”性質愈發明顯,著名的“唐賽兒起義”便是在明永樂年間席捲開來。
雖然這個世界的大明朝與前世的“朱明”完全不同,但有趣的是,作為一個造反專業戶,白蓮教這個組織,卻毫無例外地在各自的世界線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秦時不得不感嘆一句,人民群眾真的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這個世界的白蓮教也大抵如此,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
那日,衙門裡的衙役雖然發現了白蓮教傳教的蹤跡,但這些啥也不懂的莊戶人家只是一些最底層的普通訊徒,連教眾其實都算不上,所以,吳中承背後是否真的是白蓮教的身影,還是個未知數。
但對於這個猜測,秦時和張濤都覺得有很高的採信度。
一是因為吳中承本人近幾年出外行商,蹤跡琢磨不定,若是在此期間與白蓮教暗通款曲非常便利。
第二,據張濤蒐集到的,關於吳中承當初發家始末的訊息,其中有一條非常奇怪。
十九年前,原本在安縣只擁有一家小布莊吳中承,曾一次性從安縣之外購進大批次的生絲,製成布匹之後以量大價優的優勢一舉壓倒安縣其他布莊,從此正式在安縣站穩腳跟。
可那時候吳中承還是個名不見經轉的小毛商,哪裡有那麼大的財力和物力購進生絲,以及支撐生絲織成布料期間產生的費用?
最關鍵的是,張濤告訴秦時,二十年前,他還是京城一名將軍身邊的親兵,彼時的白蓮教比現在更加活躍,多次趁著天災之時煽動民變。
於是龍椅上那位一怒之下就派這位將軍圍剿白蓮教,張濤作為親兵自然是常隨在身側,月餘時間,大明境內最大的一股白蓮教勢力被撲殺,殲滅近五千教眾。
但是幾名匪首和一些骨幹憑著不俗的武功的突圍而出,其中一批主力便是往南邊竄逃,而吳中承在安縣崛起便是在這件事之後的一年……
而如今,近二十年休養生息的時間,如果那股白蓮教真的和吳中承有瓜葛的話,估計已經在南邊徹底站穩了腳跟。
如果他們還是當年那個不懼朝廷,有職業道德並且不忘初心的造反組織,那麼接下來,他們的目標基本可以確定,就是秦時和吳中承腳下這個早就被朝廷忘卻,但實則是大明屏障的邊陲小縣了。
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什麼的最討厭了……
老老實實地和黑風寨學習當個良民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