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倧離開了朝鮮的國都,直接讓朝鮮的局勢變的更加混亂,李倧的離開對於漢城的軍民之心打擊甚大,連他們的大王都逃走了,他們留在這裡還有什麼意義?
很多有膽略的人都已經收拾行李衝出了漢城。有條件的前往江華島,沒有條件的就一路向南逃,總之就是離建奴越遠越好!
而此時從北方南下數十萬難民的先鋒終於到了漢城附近。
這個時候朝鮮朝廷那裡還有能力來賑災,他們根本就對這些難民不管不過一次,你們還是自生自滅吧。
以金自點為首的留守高官正在聽從著從李倧那裡傳回來的命令開始調動漢城周圍的二十萬軍隊,準備構築一個漢城防線,誓死守衛漢城!
這才是當務之急,沒有一位重臣在朝堂上提起正在受苦受難的數十萬難民,他們彷彿沒有看到這數十萬因為他們的不作為而逃難的普通百姓。
那些難民們長途跋涉數百里,有的甚至超過千里才來到這裡,原本以為朝廷會給他們一口飯吃,結果現實卻是如此的殘酷。
竟然沒有一個人管他們,不管是朝廷官員還是所謂的地主豪紳,都是對他們避之不及。
這個時候他們已經餓的實在是受不了,也不知道是誰第一個動手,難民們開始到處搶奪食物,不分人,見到村莊就搶,見到城池就衝進去。
等同於數十萬個劫匪同時出現,所過之處皆是一片哀嚎,漢城以南也徹徹底底的混亂了起來,死傷人數開始快速攀升。
這個時候朝鮮君臣才想到這些難民,可惜太晚了,這個時候這些難民已經完全無法控制了。
………
朝鮮君臣正在“想盡一切辦法”來構建所謂的漢城防線。
現在他們已經發現建奴大軍似乎並沒有繼續南下的打算,正在想盡一切辦法來搜尋糧食。
這樣的發現讓朝鮮君臣格外興奮,若是建奴不來最好,就算真的來了,他們也能夠有足夠長的時間來進行準備,這樣之前還有這一絲絲的希望。
於是在李倧的命令下,整個朝鮮的軍隊都在向著漢城移動,一條“堅不可摧”的漢城防線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同時還在熱切的盼望著他們的宗主國大明向數十年前壬辰倭亂那樣派兵拯救他們。
……
於此同時,大明的京城,大明的精英們正在為是否要出兵救援朝鮮而爭論著。
對於突然爆發的建奴侵朝戰爭,大明其實是沒有什麼準備的,沒有人預料到建奴竟然會因為缺糧而進攻朝鮮。
再加上這段時間,大明的君臣都在忙碌著處理大明的內部事物,對於建奴的動作並沒有太大關心,他們萬萬沒想到建奴竟然再次入侵朝鮮了。就連朱由檢也同樣沒有想到。
對於朝鮮能否擋的住?他們心中根本就沒有疑問,朝鮮絕對是擋不住的,即便建奴只有區區一萬人。
那麼問題的關鍵就來了,大明應該怎麼做?是要出兵救援朝鮮嗎?還是見死不救?
於是這個問題在在朱由檢提拔的一批重臣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雙方各有各的理由,理由也很正當然很充分,誰也說服不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