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二十萬人在島嶼上已經幾乎佔據了臺灣北方的所有宜居土地,就連臺灣的本土民眾已經被從四川來看來的百杆兵歷時一年剿滅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已經完全不足為慮。
況且現在大明內部既無大事又急事無內亂的大好時機,此時不出兵更待何時?
難道還要繼續等待島上的荷蘭人不斷增兵嗎?現在大明在島嶼上的“微小”舉動就引起了荷蘭人這麼大的動作,再這樣下去荷蘭人恐怕還會繼續增援,雖然朱由檢對於取得最終的勝利很有自信,但是到了那個時候想要達到同樣的目的,要付出的代價恐怕會增大不少。
能省一點兒就是一點兒!
再加上這個時候朱由檢自己的事情的確沒有多少,也是一個做大事的好機會。
於是在正旦大朝會剛剛結束朱由檢就對這份從臺灣來的奏摺做出了回覆,允許他們的奏請,讓他們尋找戰機,一舉趕走荷蘭人,統一臺灣。
………
當朱由檢的這個命令被快馬加鞭送到臺灣,臺灣的一眾軍政高層都徹底的興奮起來了。
這一天他們已經等了好久了,崇禎元年三月份所有來自遼東的難民被安置完畢以後,臺灣北部目前能夠比較輕鬆,得到開發的土地已經開發完畢。
同時從西南過來的由秦翼明統領的白桿兵和由普應聲帶領的最後一千雲南土司兵也順利抵達臺灣。
之後又在秦翼明到帶領下,依照兩千人為主力,孫應元辛苦訓練的一萬臺灣軍隊為輔,開始對盤踞臺灣北部中央密林中的臺灣土著展開圍剿,花了三個月時間,總算是將這些土著剿滅殆盡,基本上不會對大明遺民產生威脅。
到了這個時候轟轟烈烈的圍剿大戰全部結束。
這也就意味著在臺灣的明軍唯一的威脅就是臺灣南部的荷蘭人,而他們也是阻止大明繼續對臺灣進行大規模開發的主要力量。只要它們不解決,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談。
再加上這個時候他們所訓練的一萬軍隊,經過三個月的戰爭考驗,戰鬥力大規模大幅度提升戰艦也大量的裝備了,新型的重型的紅夷大炮,臺灣一眾文武官員都十分自信的認為現在的明軍絕對能夠輕鬆的打敗荷蘭人。
於是這個時候他們向朝廷遞交了他們第一份請戰奏者,但是朱由檢當時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此時若是發動戰爭,雖然能夠取得勝利,但是可能會付出極大的代價,這樣是不划算的。
於是朱由檢就否決了他們的請戰。
而臺灣一眾官員並沒有這樣放棄,一方面他們繼續抓緊時間建設軍隊,增強軍隊戰鬥力不斷的開墾土地,種植更多的糧食安置,此時在臺灣島上的20萬移民讓他們過上較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繼續向朝廷送上請戰奏摺,那是一封接著一封。崇禎元年年底的那一份奏摺已經是臺灣一眾文武官員上奏的第六份奏摺了。
由此可見,臺灣一眾官員求戰之心之熱切因此,當知道朱由檢同意他們的請戰請求後,他們就徹底興奮起來。
僅僅第二天,所有需要參戰的軍隊就集結完畢,所有應該準備的戰爭物資,不管是糧食還是軍械也準備完畢。
之所以他們能夠準備的這麼迅速都是因為他們在六個月前就已經開始準備這一次針對荷蘭人的戰爭了也就是說,他們對這場戰爭已經準備了將近六個月,各種戰爭物資早已齊備。
而且為了能夠萬無一失,在臺灣的錦衣衛千戶所在千戶駱養性的命令下排出了大量的間諜,前往荷蘭人統治地區進行情報查探工作,對於荷蘭人在臺南地區的軍事首位力量進行了詳細的瞭解以及臺灣南部的地形地勢,水脈都進行了詳細的檢視,繪製了地圖。
在這段時間中,他們早已經根據將荷蘭人實力的變化,對作戰計劃進行了不斷地調整,不斷的最佳化原本指定的作戰計劃,直到一個月前才最終定下了現在準備實行的這一份作戰計劃。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明軍一直根據說不斷改變的作戰計劃唉,郵政所需要的戰爭物資。
崇禎二年的元月份所有需要準備的東西,我們準備完他們所等待的就是朝廷的作戰許可現在找你的多在許可,終於下來了,他們也能夠在短短的一天時間內就集結完畢,所有參戰的軍隊,不管是陸軍還是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