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成果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大規模的削弱勳貴們對於五軍都督府的把控,經過此次處理,這裡還能留下的勳貴定然不多。
這些勳貴們幾乎都沒剩下多少有用的能力了,就在這裡簡直就是拖後腿,毫無用處,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再進行軍事參謀或者指揮,相信經過李邦華的一番考核,真正能夠合格的剩下不了幾個。
若是一次全部將勳貴們從五軍都督府全部清除,造成的影響實在是不太好,不瞭解真相的恐怕還以為朕要對大明的功臣們卸磨殺驢了。
這對於爵位的含金量可是很大的打擊,這種情況是萬萬不能發生的。因此能夠做到這個地步朱由檢已經很滿意了。
經過此次整頓後的五軍都督府真正能夠留在在京城做事的也不過是孫承宗等數人罷了,這些人手對於真正的大事情還是做不了,真正能做的也就是為之後的朝廷,也就是為自己進行軍事決策時建言獻策罷了。
經過這樣的處理相當於再次將一部分權力從兵部拿到朕的手裡,總歸是很不錯的,至少朱由檢是滿意的。
以後五軍都督府還是要進行新的、大規模的、徹底的整頓,到了那時才會出現真正符合自己心意的統領大明軍隊的機構。
朱由檢相信經過接下來數年乃至十數年、數十年的戰鬥,大明定然能夠出現一批真正的將領,只有在戰爭中,在血與火中才能夠鍛煉出真正優秀的將領。
更重要得是藉助勳貴們的壓力將這幾位文官都給拉到自己這邊了,在公開場合他們已經表明自己的立場了,以後的變革就容易多了。
朱由檢停下了腦中活躍的思考,看向被朱由檢衝擊不小的眾人,等待著眾人的回應。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兵部尚書李邦華,李邦華很明白,這一次朱由檢的處理方式,他兵部並沒有若是太大的權力,這完全在他的接受範圍之內。
況且自己已經站在皇上這一邊,在這個皇上最需要支援的時候他自然是要站出來的。
“皇上聖明!”,李邦華首先開口。
他的這一聲符合驚醒了呆滯的眾人。
勳貴們自然是極為不滿的,他們冒著得罪文官的風險,和大明朝廷上最有權勢的幾位文官大肆爭吵近一個時辰,卻換來了這麼個結果?
他們數十位勳貴,恐怕只有英國公張惟賢是最終的贏家,他們這些人對於透過李邦華的考核很沒有信心,就算他們有人努力讀書,熟讀兵書,那也都是紙上談兵罷了。李邦華若真是不想要他們,實在是太容易了。
更何況這李邦華還是文官,他們剛剛還將此人得罪的不輕。
那他們這樣做有何益處?就連他們原本在五軍都督府的官位都丟了,真是一地雞毛。
英國公張惟賢本人倒是很慶幸,他也很快主動開口表示支援皇上地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