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臣認為定國公此言差矣,此時已經時過境遷,從太祖定立五軍都督府至今已經兩百餘年了,大明已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變化。
現在已經不是照搬當初制度的時候了,當初的政策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大明環境了。
尤其是現在的勳貴們能夠承擔這樣的重任嗎?他們有多少年沒有拿起自己的寶刀了?他們從小到大看過自家的兵書嗎?他們值得大明百萬軍隊相信他們,聽從他們的指揮拼命去作戰嗎?
皇上,將大明軍機大事交給五軍都督府定然會給大明帶來萬劫不復的後果啊!
臣請皇上明察!”
原本已經勝券在握,臉上流露出勝利笑容得諸位勳貴們呆住了。
他們這才將目光轉向這位新任兵部尚書李邦華,這是一個狠人啊,為了權力竟然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他就不怕他身後大明的文人們嗎?他真的不知道他這一番話傳出去定然會讓他人人喊打。
尤其是朝堂之中的頑固之輩,特別是都察院的那一群御史,粘上他們李邦華恐怕難以安生了。
他們真的沒有想到真的有文官敢在這樣的場合下說出這樣的話,他們一時之間沒有想好究竟該如何反駁李邦華的言論,只能苦苦思索。
就連三位內閣大學士此時都一臉驚訝的看著嚴肅異常的李邦華,依照他們對於李邦華的瞭解,此人也是很有道德操守之人,絕對不是為了區區權力就放棄理想之人,那他到底是為何?
此時的朱由檢在聽到李邦華的話後就緩緩走回,重新坐到椅子上,看著前方的表情各異的眾人。其實他心中已經開始偷笑了,好啊,開始了,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一切都是為了變革!
其實這個決定對於李邦華來說這個決定其實並不難做,他真正考慮的還是皇上朱由檢的真正想法和態度。
李邦華少有大志,心懷理想,中進士後從地方知縣做起,擔任過御史,山東參議、天津巡撫等,現在已經做到了兵部尚書,一路上他見過太多太多。
他不想某些官員中進士後就留在翰林院,不知百姓困苦,然後當了朝廷重臣,確都是不食人間煙火之輩,這樣的大臣有什麼用呢?
在這多年的為官生涯中,他漸漸在心中埋下了變革的種子,對於如何去做他也有大量的思考。可惜天啟年間他回家了,原本他已經失去了心中的理想。
李邦華很清楚大明現在地方上的巨大弊端,他也想改,可是他竟然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怎麼設計這麼龐大的國家,這樣他心中的想法漸漸沉寂。
因此他對於朱由檢讓他對京營整頓,他欣喜若狂,尤其是之後對京營的大拆大建,效果立竿見影。他對這位新皇帝也就有了更多的關注。
經過這數月的分析,他發現,皇上是真的想要變革,而且最讓他震驚的是這位皇帝和古時候那些變法的皇帝完全不同!
大明的這位皇上對於大明怎麼改,向哪個方向走,都有很清晰的認識,甚至走一步看一步,極其小心,對於他們這些文官都是小心試探。
這一點讓李邦華十分佩服。
以前朱由檢的種種舉動,已經讓李邦華沉寂的內心漸漸活躍起來,尤其是今日朱由檢的舉動,幾乎將他們玩弄於鼓掌之中,這讓他看到了一個有作為皇帝的影子。
尤其是朱由檢似乎對大明有這整體的考慮,這就讓他李邦華真正的有了不一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