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將來大規模生產後能降低成本,這也是一大筆銀子。不過這也是以後的事情了,現在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大批的工匠。
在白銀的激勵下,他們現在已經投入到傳播這項技術的偉大事業中,投入到挽救大明百姓的事業中。
另外就是各地的信達商行,這個渠道,以及信達錢莊這個金融工具。
尤其是今年的番薯、土豆的種植,今年只要總結出種植經驗,明年就可以大規模的推廣這些作物,希望老百姓能吃個飽飯。
那三位製作大炮的倒是給了他一個意外之喜,他們三人是從濠境的卜加勞鑄炮廠出來的,他們會紅衣大炮的鑄造技術。
雖然他們是在京城觀察了數月後才說自己會這項技術,原本朱由檢有些不以為意,紅衣大炮他聽說過,在他想來,大明朝廷這邊肯定有很多工匠會了,畢竟寧遠城頭上有十數門。
然而當時站在一旁的王承恩極為震驚且興奮,這讓朱由檢很是不解,據王承恩介紹:
大明目前還沒有工匠會鑄造紅衣大炮,大明現在只有四十門紅衣大炮,包括在寧遠之戰中所使用的,它們不是大明自己鑄造的。這些大炮是從一艘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商船上打撈的。
在天啟五年,一位漁民在廣東海域捕魚時在海中撈到了炮彈,當時的廣州府推官在得知後立馬前去捕撈,獲得了三十六門大炮。
他將其中的二十二門運到京城,再加上徐光啟曾經在泰昌元年從澳門購買了四門,大明也只有四十門火炮,有十一門緊急送往寧遠參加了當年的寧遠之戰。
在天啟二年,大明曾派欽差大臣去濠境購買這紅衣大炮,購買了二十二門,對方提供了二十三名炮手和1名翻譯。
當初還是住在自己家的徐光啟主持的購買、仿造工作,但在天啟三年四月,小弗朗機炮手若翰哥里亞在試炮時炮管炸膛,當場身亡。徐光啟也被迫辭職返鄉,大明的第一次購炮也基本宣告就失敗!
因此現在的大明還沒有這方面的人才。
當了解到這些內幕時,他才意識到這三位葡萄牙人的重要性,僅僅是一艘武裝商船上的大炮就成為明末的利器,那西方的火炮技術到底發展到了什麼程度,這讓他有些驚慌。
當然也讓朱由檢加大了對他們的投入,朱由檢相信只要銀子足夠多,他們就一定會為大明的復興添磚加瓦!
果然很快,不到一個月他們帶著幾位漢人工匠造出來一門紅衣大炮。
當親眼看到紅衣大炮時,他是真震驚了!
這東西又大又粗又長,身長超過三米,炮管大約有一百二十毫米,重量超過了兩千斤,主體部分用銅鑄造,成本極為昂貴,高達六百兩銀子一門,當然已經比當初在澳門購買時便宜許多了。
但朱由檢還是覺得太貴了,他並不知道,後來西方人賣給鄭芝龍的紅衣大炮可是數千兩銀子一門。
紅衣大炮還是太大了,沒辦法隱藏,也就沒辦法試炮,只能也讓他們進行培訓工匠,其他的只能先放一放。
這些事情算是給自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很快這些佈置就能派上用場了。
PS:求推薦票,求收藏,給萌新一個支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