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上報紙。不過秦孟真是絕對不會停下她的折騰之路的。
她帶領學生們參加了村裡的勞動,換來的工分和獎勵,給學生們購買了比賽的獎品,並留了一部分作為活動經費。
孩子們參加各種比賽,前三名優勝者,每個人都有對應的獎品和獎牌。
獎品是很簡單的毛巾啦、日記本啦、英雄牌鋼筆啦,搪瓷茶缸子啦之類的。
就連只是參與了,但沒有拿到名次的同學,也有獎品發。
不過他們的獎品,只是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
至於獎牌,是秦孟真從系統裡定製的木刻獎牌。
別的材質,什麼金、銀、銅、鐵、錫,什麼塑膠、樹脂、亞克力,都太容易穿幫了。
只有木製品,還比較容易解釋清楚來源。
尤其是在梨樹溝子村,別的不多,野生野長的木頭有的是!
整個過程,由學生負責一起記賬、對賬、統計,和公示,將每一筆錢(包括工分的用途,都展示得清清楚楚,就貼在學校門口的公告欄上。
同時,還留下了一式三份的記錄,一份放在大隊,一份放在校長室,一份放在負責管賬的學生手裡。
秦孟真用這種類似於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方式,目的在於教育學生,透過勞動創造財富,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以及,管理自己的勞動收入的科學方法。
在這個小世界裡,大喇喇地跟學生們講理財,那是自尋死路。
但給學生們講怎麼記賬、怎麼花錢、怎麼精打細算過日子,那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是十分歡迎的。
秦孟真層出不窮的新鮮花樣,成了梨樹溝子村的一道風景線。
幾乎每一天,都有社員跑到梨樹溝子村的村小學大門口,去看那公告欄有沒有貼出來什麼新東西。
時間過得飛快。
一轉眼,三年過去了。
秦梅老師,成了整個果園鎮公社的傳奇。
孩子們在秦梅老師“邊玩邊學”的另類教學法之下,一個個的,都對學習充滿了無比高漲的熱情。
村裡有八個適齡的孩子,以全科優秀的成績,考上了果園鎮重點中學。
升學率百分之百。
優秀率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