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已經多次證明,閉關鎖國就是死路一條。這些年,國家也一直在出臺各種政策,鼓勵國內優秀的企業走出國門,去探索更大的市場。
國內人口太多,老百姓又很勤勞,就導致創造了太多太多用不完的產品,供需關係不是供大於求,而是供遠遠大於求。
要想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藉助海外市場。
把國內過剩的產能轉到海外,才能穩就業、促發展、保民生。國家戰略是發展第三世界,跟非洲、中東的一些國家建立合作關係,打造成過剩產品的銷售地。
花了很多錢,效果比較顯著。
可這是遠遠不夠的。
國內的企業家必須站出來,可是真正有這個能力的人鳳毛麟角。
前兩年,是聯想如日中天,其他的it企業連放在臺面上談論的資格都沒有。這兩年,華為和中興開始成為業內熱點,“技術派華為”、“實力派中興”廣受讚譽。華為推崇的是兇狠、狼性文化,是主攻海外大城市;中興遵循的則是傳統的儒家之道,玩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之路。
這個年末的很多商業論壇,都在重點談論這兩家企業。
可大家都懂,中興根本不夠資格跟華為相提並論。也就是頂著華為的招牌,捧一捧中興這個國企而已。
華為是真正的國際化企業,中興夠不上。
衡量是否是國際化大企業,通常有三個硬核指標:一,有很大一部分營收是要來自海外市場;二,在世界主流國家擁有較高的品牌辨識度;三,擁有引領世界消費潮流的技術或產品。
關鍵是第一條。
目前,國內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企業只有三家:聯想、華為和海爾。
聯想的海外營收佔比接近75%,華為是47%,海爾勉強過43%。即便是放在十年以後,符合這個標準的國內企業,也就是加上美的和小米兩家企業,海外收入佔比勉強超過40%。
很多公司都在開展海外業務,基本都是小打小鬧,市場份額極少,主要是服務海外華人。阿里的跨國業務就是這種,整體營收上佔比不大。在企業研釋出局、企業員工組成、企業文化等方面均未實現全球化。
周不器想長話短說,這不是聊正事的場合。
馬老闆卻不放他。
周不器沒辦法,就跟他聊了二十分鐘,還是發生了一些見解分歧,“老馬,你的意思我明白,幫助中小企業開通海外市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你這模式不行,必須得是亞馬遜模式。”
馬老闆堅決絕決,“阿里是輕資產,我們不做電商,我們不賣貨。我們做的是電商服務,幫助千萬家中小企業賣貨。”
周不器搖頭道:“這套模式在國內行,國外玩不轉。你看易貝,就被亞馬遜遠遠的甩在身後了。在發達國家,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過不去的一關。賣一件假貨就得罰得你傾家蕩產。”
馬老闆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嘆了口氣,“所以我們的b2b,目前的主要市場是東南亞,明年會進入印度市場。”
可是東南亞和印度的消費能力能有多高?
全加起來都比不上日本。
麻煩的是,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很多時候都有比較嚴重的智慧財產權侵犯,在包裝、設計、甚至品牌命名等方面都有很多問題。
這樣的產品一旦賣去日本,一定會出事。
紫微星要是敢參與,日本業務就基本死翹翹了。
解決的方案是採用亞馬遜模式,由平臺去採購,內部稽核,確認無誤之後,囤在自家倉庫裡。然後平臺上的海外客戶下單,直接從自家倉庫出貨,就可以保證產品的安全可靠。
可阿里顯然不想玩重資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