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國內是不夠的。
至少要在韓日把雲資料中心做起來,尤其是韓國市場。
韓國人太愛國,對外國的產品很不喜歡。可是,這隻針對普通的老百姓,是大環境的影響下的盲從現象、從眾效應。
韓國生產的產品是挺不錯,可要說是世界最好那就有點太誇張了,可老百姓就吃這一套。所以去韓國做面向個人的業務就很艱難,本國老百姓不信外國人。
可是成功人士不在這個範疇之內。
在韓國大街上,基本看不見外國車。如果能看見外國車,車主十有八九就是成功人士。
恰恰企業的決策者,都是這些成功人士。
在做企業決策的時候,是理性大過感性,會放下很多虛的東西,權衡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就是說,想開拓韓國市場,做個人業務太難了,做針對企業的業務,會更容易一些。
雲端計算就是打穿韓國市場的很重要的一個業務。
韓日的人口密度很大,可是國土很小,只需要各建一個雲資料中心就夠了。礙於這倆國家的成本更高,要籌建這兩個雲資料中心,總花費可能會超過15億美元。
如果想和亞馬遜雲搶市場,還要去歐洲和北美……
這次融來的35億美元就不夠看了。
慶幸的是,雲資料中心的投資不是一次性付款,可以慢慢地投資,一步步地發展。比如首都的雲端計算資料中心,先蓋一棟樓,投45個億,搭建2萬臺伺服器。
等規模做大了,伺服器不夠用了,再蓋一棟樓,再投45個億,搭建一個2萬臺伺服器的資料中心模組。
首都這邊的雲資料中心的整體規劃是蓋8棟樓,容納8個資料模組,總共16萬臺伺服器,預期投資40億元左右。
預期會耗時56年。
周不器參加了這次的技術委員會,許亮傑、沈向陽、程秉皓、王建、王小船、周峰、張一明、郭鵬飛、徐銘等技術大佬悉數出席。
期間,討論了未來雲端計算戰略的規劃,給出了一個總體方案。
先拿首都雲端計算資料中心打個樣,積累經驗。如果順利的話,明年第四季度,可以啟動第一個海外雲端計算基地,去東京建立雲端計算資料中心。
再用東京的專案積累海外運營經驗,然後再籌劃著去韓國或者歐洲發展……最後才是美國。
周不器算了算時間,以“計劃不如變化快”的理由,否決了這個提議。
國情不同啊!
國內蓋大樓速度很快。
可是國外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歐美。國內5個月的工程,歐美地區至少得搞2年。也就是說,在國內籌建新專案,很快就可以見到成果。可是去國外搞這種基礎設施,那就有得頭疼了。要是一步步的按計劃發展,真等到開啟歐美市場的雲端計算戰略……什麼都遲了。
蓋大樓就能把人給耗死。
特斯拉都差點被德國工廠搞死了,一個破廠房搞了好幾年都建不起來。德國還是全歐洲效率最高、基建水平最高的國家呢,都玩不轉。還好來華建廠,靠著魔都工廠救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