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都懂人力管理。
比如周峰就詢問:「社招呢?」
賀陽道:「放棄社招,子公司主要是以社招和校招為主,也就是面向之前的外包員工。」
周峰問:「社招裡,就招不到符合總部要求的人才?」
「招不到!」
賀陽的回答很武斷。
周峰微微皺眉,「未必吧?」
賀陽笑道:「如果對方真的是稀缺的優秀人才,早就被獵頭給盯上了。即便他很低調,沒有被獵頭給注意到,他也一定有自己的人脈,可以走內推。」
裴瑤是紫微星的首席人力官,她有一刀切的招聘建議,「我對招聘時就有過規定,凡是工作了5年以上,還在不斷髮簡歷、還想著從初級面試開始的人,一律都刷掉,簡歷篩選這關都過不去。簡歷應該是一些工作經驗欠缺的職場新人的特權。工作經驗很豐富,還在不斷髮簡歷,那就只能做外包。」
王建博士也很驚訝,「會不會太冒失?」
裴瑤道:「不會,職場的發展一定
存在人脈的構建,不管你是做技術的還是做行政的,沒有區別。社招的意義,就是要即插即用……當然,我這說的是總部人力資源部門的策略。如果一個人工作了那麼多年,他卻受不到獵頭的關注,甚至連紫微星內推的渠道都找不到,那基本上就可以認定他沒什麼能力。」
賀陽道:「這就是我最近總說的,為什麼學歷判斷會在用人決定時會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學歷也是人脈。清華的學生,他的同學都是他的人脈。你提拔了一個清華人,他可能就會把更多清華的同學內推過來。小船最有發言權。」
王小船就是清華的,他就內推了很多清華的同學,以及很多清華的學弟、學妹。
有經驗的人在找工作的時候都不會走社招。
都是走內推模式。
比如一個清華畢業在海外留學回來的海歸,他就不可能受到獵頭的注意,他要怎麼找工作?去到處投簡歷肯定不行,那就被人看低了,最重要的一個人脈渠道就是大學同學。
他的大學同學裡,一定有很多人在紫微星、阿里、華為這樣的科技巨頭工作,去走內推渠道。或者他的技術高絕,跟紫微星、阿里、華為的很多高階科學家在開源社群裡都有技術上的交流,共處在一個圈子裡……這也就有了內推的前提。
所以在晉升選擇時,學歷因素會越來越重要。
一個是清華畢業,一個是北華畢業。
兩人能力差不多。
要選學歷好的晉升!
提拔了清華的這個同學,他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之後,就可以內推更多自己的「清華」圈子裡的同學。北華的同學就不行了,也許他的能力很出色,可這畢竟是少數,是個別現象,幾乎不可能從他的學歷圈子裡為公司帶來更多的人才。
周不器笑道:「之前我找了一些外包員工談話,得到了很多經驗。其中有一個同學說的話,就很有代表性。這個同學也是外包員工,他們組裡有一個北理的博士生。他就很好奇,想問問這個博士生每個月賺多少錢。聊來聊去,發現根本聊不到一個點上。這個外包的同學,在意的是每個月到手多少錢,博士生在意的是到手多少股票;外包同學想的是買房結婚、小富即安,博士生考慮的是職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心懷大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