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隱約記得郭鵬飛談過程式碼成本的事。
在國內類似紫微星、BAT這樣的一線大廠裡,不考慮大批次的複製貼上的那些程式碼,自主寫出來的一行程式碼,成本大概是34美元。
這是公司支付的成本。
真正員工到手的,可能也就是2美元。
另外,開源社群裡的開源專案有許許多多,開發者可以去挑選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擅長的參與進去,在公司裡工作,卻沒什麼選擇權。有選擇權,一天說不定可以寫100行有效程式碼,沒選擇權,可能連50行都寫不上。
這麼算下來,其實也就差不多了。
陸器道:「對,包括國內也是這樣,有很多程式設計師的工資很低,甚至國內因為工程師數量過於龐大,很多工程師很難獲得與其匹配的工作。能夠參與開源專案,賺一些外快,這筆收入可以很大程度的改變他們的生活。」
「嗯,國內在標準化流水線化的培養IT工程師。」
談到了國內,周不器就太懂了。
國內的教育體系太強大了。
加上國內人口眾多、以及這些年的計算機熱,導致國內培養出了大批的IT從業者,數量之多令人震驚。「狼多肉少」,就導致了狼的不值錢,以及早早被淘汰。
歐美的很多個IT工程師,可以一直工作到60歲還在寫程式碼。
國內幾乎不可能。
35歲的限制已經顯現出來了。
一個程式設計師到了35歲,如果不能晉級管理層,那他大機率就會被市場淘汰。哪怕一個35歲的技術很強的老員工年薪只有15萬,公司也會裁掉去聘用一個技術偏弱沒什麼工作經驗的年薪卻達到了20萬的應屆畢業生。
因為前者已經失去想象力了。
一個應屆大學生,也就是二十來歲,還有著很美好的未來前景、充滿了想象力。哪怕暫時稚嫩了一些,未來卻有著無限可能。即便現在差了點,未來也有可能為公司創造上百億的價值。
這就導致國內有許多優秀的工程師都遭遇了擇業難的困境。
甚至35歲就轉行了。
一身本領就浪費了,沒有用武之地了。
這就太可惜了。
如果開源社群有足夠的吸引力,可以利用空閒時間去開源社群裡參與幾個開源專案,然後賺一些開源專案的津貼……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印度、東南亞、南美這些地方就更是如此了,工資低的可憐,比國內的行業現狀可殘酷多了。如果他們有機會去開源社群裡賺美元,那就是巨大的吸引力。
如果紫微星國際改變開源專案的推廣思路,從免費模式改為「獎金」激勵模式,就可以吸引到全球更多的優秀IT工程師參與進來,大家一起來推動紫微星旗下的開源專案的完善和最佳化。
陸器道:「我相信在很多國家裡,隱藏著很多優秀的工程師,可他們有技術能力也未必有機會來到矽谷闖蕩。藉著開源社群的機會,也可以進行一定的人才篩選。一旦出現了新的開源領袖,不管他是印度人還是哥倫比亞人,又或者是越南人、南非人,我們都可以發出工作籤邀請,為他們提供來矽谷工作的機會。」
周不器蓋棺論定的說:「行,那就這麼辦了!接下來是人工智慧的時代
,想訓練出頂級的大模型,就一定少不開源社群的努力。跟谷歌的長期競爭,對開源社群的利用得是我們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