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華為,銷量1850萬部。
愛斯達旗下的王牌高階系列Aster,銷量是750萬部,排名第十一。
評價去年愛斯達在國內的發展,周紹寧的總結是“幾多歡喜幾多憂愁”。
憂愁的當然就是Aster系列的銷量了。
Aster是對標iPhone的高階機型。
可是iPhone的銷量超過2000萬部,Aster的銷量只有對方的三分之一。
周不器對此的態度就比較平淡,笑著說:“這有什麼奇怪的,本來就是技不如人,我也是用著iPhone更順手。”
周紹寧道:“可不僅僅是技不如人。”
“嗯?”
“過去這一年,iPhone的海外銷量大約是1億部,Aster系列的銷量也達到了4200萬部。按比例算算啊。在海外市場,Aster的銷量大約是iPhone的40%;在國內市場,Aster的銷量只有iPhone的35%。很明顯,國內使用者要比海外使用者更傾向於iPhone。”
“你這資料欺騙性太強。”周不器沒覺得這是個問題,“這肯定跟人均收入有關。對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工作幾天,就能買一部高階機了,在iPhone和Aster之間做選擇,就沒必要那麼慎重。用著不習慣就換了。國內使用者想買一部高階機,那都得花掉一個月的工資,那肯定得反覆斟酌,一次性到位。”
周紹寧道:“有這樣的因素,不過這肯定跟國內消費者的商品認識有關係,很多人還有著固有認識,外國的產品就是比國產的好。”
周不器笑著說:“大眾對時代的變化的敏感性,肯定不如商人這麼強,也不是什麼大事。所以我總是說,要重視年輕人、以年輕人的喜好來做市場。只有年輕人,才能更快地感知到時代的變化,才能意識到國產商品的質量在迅速地提高,那些上了年紀的消費者,外國貨就是好的觀念都形成那麼多年了,想改也不好改。”
周紹寧對此就深表認同,嘆了口氣,“是啊,還是得靠年輕人來推動。可是年輕人的收入普遍都不是太樂觀,能買得起高階機的使用者,都是中青年一代。”
這背後其實還有一層因素。
就是iPhone的時尚屬性。
喬布斯是營銷大師,他對iPhone的定位根本就不是“手機”,而是一款市場中的“時尚品”。如果是“手機”,使用了兩三年,所有功能都很流暢,完全沒有更換的必要;如果是“時尚品”,用了一年,第二年出了新款,舊款就不時尚了,就要更換新機了。
在這樣的產品換代邏輯之下,很多手機廠商想透過做手機來打敗iPhone,這就幾乎不可能。
iPhone已經破圈了,已經上升到了新的維度。蘋果為了設計iPhone的造型、外觀,都要從奢侈品公司那裡斥巨資挖設計師,從而去開發出iPhone的時尚屬性。
就像女孩子的包包一樣。
出門上街,女孩子為什麼一定要挎著一隻包?很多時候不是包的功能需求,而是時尚需求,是一款裝飾品。
這就讓iPhone在女孩子群體中倍受歡迎。
這不僅是一款手機。
也是對個人的裝飾。
其他的手機品牌,顯然還達不到這樣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