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推進PayPal和支付寶的戰略合作,推進兩款產品在技術上的相互借鑑、形態上的相互學習,就一定得建立股權上的關係。
以國內金融產業的敏感度,讓PayPal來投資支付寶的難度太大,就算投資成功了,以後也會給支付寶的業務發展造成很多困難。
支付寶想要引入投資,最好的選擇還是國資,只有透過國資和國企的背景跟國家達成了戰略合作的關係,才能讓馬老闆的那些商業創新付諸現實。
相比之下,讓支付寶去投資PayPal,這就容易多了。
這種操作也會很符合馬老闆的戰略野心,以及國內民間上的輿論支援。
在樸素的民間認識裡,外資來買國內的資產,是一種資產流失;如果是國內的資金去買國外的資產,反面來看是資產轉移,正面來看產業擴張。
阿里本來就是計劃去美國上市,IPO融來的都是美元,本來就都留在海外,跟資產轉移的關係不大。
那就是產業擴張了。
這在社會形象、公眾印象以及當局反應上,就會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態勢。
不過,馬老闆仍然很擔心,又重複地問了一句,“支付寶真能投資PayPal?可別是你的一廂情願。”
周不器好笑道:“這有什麼難的?易貝和PayPal那邊的決定是先走上市流程。流程審批透過了,就先拆分,拆分過後馬上IPO上市。都是上市公司了,引進其他投資商不是很正常?又不是要你收購或者控股PayPal。”
馬老闆的擔心其實是對的。
美國的金融監管不如國內這麼嚴格,但也很嚴。
要是讓移動端第一大金融產品被支付寶控股了,這是不可能的,肯定會在行政層面否定這筆交易。
如果是一般的投資行為,根本不會有任何障礙。
PayPal的絕大部分股份,都是掌握在美國人手中。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只要大多數的股份掌握在美國人手裡,就不會有什麼擔心。
所謂的周不器擁有了PayPal的控制權,這只是表面現象。
他的持股份額還不到5%。
他的控制權其實是來自股東大會的授權,是股東們認可他的能力,認為他能夠帶領PayPal發展得更好,為股東們賺錢。
一旦發現他不能為PayPal帶來實質性的好處,或者他做出了一些違反美國法律的事,PayPal的股東大會就可以輕易地把他罷免。
支付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