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飛除了要做網頁版,也要做客戶端。
做客戶端就很麻煩了。
不同的系統,要開發出不同的客戶端版本,Windows版、macOS版本、iOS版、安卓版、塞班版,還有不同的TV版、掌上機版本等等。
面向這麼多的作業系統,要開發、維護這麼多作業系統的客戶端,就會是極大的負擔。很多小公司,根本就沒有能力同時運作這麼多的版本。
所以科技行業裡就出現了一個潮流、一個探索。
可不可以把所有的作業系統都統一起來?
解決方案,就是跨作業系統的大平臺。
誰能開發出這樣的一個平臺,那就足以號令天下了。
軟體巨頭奧多比,也野心勃勃地衝了進去,靠著旗下的Flasash技術的奧多比Air平臺。
開發者只需要在Air平臺上開發出一個版本應用,然後,就可以透過Air平臺,去對接到Windows版、macOS版本、iOS版、安卓版、塞班版等等各大作業系統上了。
這對開發者來說就太友好了。
包括谷歌斥資100億美元開發谷歌瀏覽器也是這樣的思路。這不是做慈善,最根本的目的其實也是要圍繞著谷歌瀏覽器,並依靠著日漸成熟的HTML5技術,去打造這樣一個跨系統的應用平臺。
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圍繞著HTML5的瀏覽器應用和獨立App的路線選擇,之所以行業裡仍然有很多人堅信HTML5的瀏覽器應用才代表著未來,就是基於跨系統的思考。
比如奈飛。
如果奈飛為谷歌瀏覽器開發出了一款奈飛的外掛,就可以佔領所有的作業系統了。
在Windows端,使用者透過谷歌瀏覽器商店裡的奈飛外掛,可以使用奈飛的服務;在iOS端,使用者透過谷歌瀏覽器商店裡的奈飛外掛,也可以使用奈飛的服務;在塞班系統上,使用者也可以透過谷歌瀏覽器裡的奈飛外掛,觀看奈飛的自制劇;在蘋果TV裡,使用者也可以透過谷歌瀏覽器裡的奈飛外掛,去使用奈飛的流媒體服務。
一次開發,一個版本,就面向所有的作業系統。
這得多夢幻?
在任何一個作業系統裡,使用者都可以透過谷歌瀏覽器來實現這樣的目的。
這就太便利了。
其實就是更高階的雲思想。
谷歌瀏覽器就成了號令天下的大平臺。
當初在路線選擇的時候,蘋果堅定走的是獨立的App的路線,蘋果商店只服務於蘋果系統;谷歌的野心顯然要更大,他們想透過谷歌瀏覽器,服務於所有作業系統。
說到這一點,周不器的先知先覺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谷歌瀏覽器雖然一統瀏覽器的江湖了,卻沒有一統應用產品的江湖,谷歌瀏覽器中的外掛數量,遠遠比不上獨立App的數量。
更別說靠著谷歌瀏覽器的外掛去抽佣賺錢了。
連谷歌都不行,奧多比當然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