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婧琳是內行,去年聽周不器談起過跨境電商,她就關注過選品了,只不過當時這個行業剛剛興起,還有些拎不清。
現在很多跨境電商網站已經運作得挺好了,比如法國有一家賣紅酒的網站,每個月都能有幾十萬美元的銷售額。
成功的最大因素就是賣爆款。
想要賣爆款,首先就要把爆款選出來。
石婧琳輕笑著說:“我已經找到策略了,就是花錢買量。”
周不器哭笑不得,“就這?”
石婧琳白他一眼,“我還沒說完呢。所謂的買量,就是去谷歌、Facebook這種平臺上買流量,完成測款,就像校內團購那樣。”
“嗯,也只能這樣。”
周不器點了點頭。
此前蔣帆也說過類似的想法。
國外沒有校內團購,怎麼做測試?Facebook就是很好的平臺,在這裡買流量……其實就是買廣告位。
透過相同廣告的不同轉化率來測試一款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石婧琳道:“透過有限的時間、空間的廣告推薦,來測試普遍性的使用者的反應。哪款產品轉化率差,就果斷放棄。要是哪款產品在短時間內有很高的轉化率,那就很有可能成為網紅產品。”
周不器道:“嗯,基本是這個思路,你說的那個紅酒網站,就這樣做的?”
石婧琳輕聲道:“差不多吧,我跟他們聯絡了一下,問了些運營的事。他們一開始還不說呢,後來我給他們發了好幾封郵件,他們才說的。基本就是23周的測款時間。效果差的商品,果斷下架;效果好的商品,直接Allin。”
“Allin之後呢?”
“然後就接著買量,擴大產品的覆蓋範圍唄。一般就是在Facebook上做測試,選中了之後,就加大預算,在各大平臺上買流量、拼廣告,就開始爆單。”
“這模式倒是挺簡單。”
周不器跟馬老闆、劉強棟都有過溝通,這種海外的電商玩法,跟國內還真不太一樣。挺新鮮的,邏輯清晰、運作起來也容易。
石婧琳道:“這些跨境電商網站都是小網站,沒什麼品牌性,不像亞馬遜、易貝那樣有自有流量,使用者可以像逛街似的進入這些網站裡閒逛,去發現有趣的商品。跨境電商的模式要乾脆直接,沒有自有流量,都是外部流量。就只能是不斷地買流量、砸廣告,拼轉化率。”
周不器點了點頭,“所以啊,電商行業是網際網路廣告行業的重要金主!國內就不行了,幾大巨頭太厲害,想從淘寶、京東、噹噹這些平臺上賺點廣告費,真是越來越難了。海外的市場簡單多了,簡直就是傻瓜式的商業模式。”
石婧琳笑著說:“對啊,我諮詢過後,就挺驚訝的,Facebook是現在跨境電商買量最主要的平臺。這麼大一塊蛋糕,哪能都讓Facebook撿走?”
周不器道:“Facebook的買量,主要面向的是PC端。Helo、Ucgram都是移動端的產品,還處於產品的快速發展階段,廣告的投放有限。Facebook的移動端App,上面也沒什麼廣告,在激烈競爭呢,誰敢大規模地上廣告啊。”
“不是還有雅虎嘛!”
“嗯,雅虎!”
周不器坐起來,輕輕地摟著石婧琳,這話說到了心坎裡。
在北美市場,雅虎在PC端的流量一點都不比Facebook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