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權的滿族人喜歡,清朝時就最為廣泛流傳。
到了清末,就成了國家最重要的戲劇傳承了,就成國寶了。
真正的文化瑰寶其實是崑曲。
這是正兒八經的漢族人搞出來的東西,說的語言也是古漢語三個流派中的一個江浙分支。不過文化這玩意斷代太厲害,都說普通話了。
就像寶島那邊的文化學者,就總會反對那邊把語言稱作“國語”,把“旗袍、馬褂”叫做漢服。這都是滿族人搞出來的東西,怎麼能代表大漢天下?
其實剛建國的時候,大陸這邊也想用“國語”來稱呼,卻受到了當時南方的很多大文豪、大知識分子的反對,直接上書到了最高層。
這種語言不能代表中華。
當局就從善如流,沒用“國語”來稱呼,改叫了一個比較中性的命名“普通話”。
可即便是這樣,在抗戰勝利、國家統一之後,車同軌、書同文、語同音的大勢下,普通話已經勢不可當。
正統語言就變成方言了。
文化就斷檔了。
以至於今天沒人能聽懂崑曲裡唱的是啥了,就算能聽懂,也不知道唱的是啥。因為唱詞都太文雅了,都是最純正的文言文,還不是一般的文言文,還是詩文。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這誰能看懂?
門檻太高了。
寧露不是戲曲行業的人,更多的相關的東西也不太清楚。
但是沒關係。
周大老闆最不缺的就是兩樣東西。
一樣是錢。
一樣是女人。
寧露早就電話打過去了,找到了現在混娛樂圈的李心婉,又給她安排了一架私人飛機,讓她連夜趕往紐約。
李心婉可不一般。
在拍攝《新紅樓夢》進入娛樂圈之前,她可是崑曲界裡頗為知名的閨門旦,曾經是崑曲界裡被寄予厚望的小藝術家。
也因為太優秀了,被《新紅樓夢》的李導看上了,三顧茅廬地拜訪了好幾次。李家頂著崑曲行業裡的巨大壓力,才把女兒給送出來,讓她出演了薛寶釵,一腳踏進了娛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