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也不是完全地愣頭青,點了點頭,“嗯,崑曲的欣賞門檻太高了。京劇裡都是大白話,崑曲裡都是文言文。別說大學生了,差一點的大學都不行!”
寧露抿嘴含笑,瞟他一眼。
周不器奇怪,“怎麼了?”
寧露戲謔道:“你說得對唄,人家一個戲劇團隊那麼辛苦地在大學裡表演,肯定不能每一所大學都去。就會有所取捨,差一點的大學就不去了唄。”
周不器就很無語。
他跟寧露基本算是同期的大學生。
也就是說《青春版牡丹亭》走進大學校園去表演的時候,恰好就是周不器讀大學的時期。
可他從來就沒聽說過這件事。
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人家根本看不上北科,覺得去了也白去……就北科的那些大學生,未必能聽得懂。
周不器就解釋道:“我那是理工科大學,你那是文科大學,本來就有區分,有啥奇怪的。回頭你查一下,看看這個團隊到底怎麼回事……《牡丹亭》我是知道,是崑曲裡最著名的一出,來自明代的戲劇家湯顯祖。”
寧露輕聲道:“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是同一個年代的人,倆人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在戲劇界算是齊名,最偉大的作品就是《牡丹亭》了。”
周不器問:“那為什麼是《青春版牡丹亭》?”
寧露現場看過這場戲,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演員呀,這裡用的都是年輕漂亮的演員,很有青春氣息。嗯,這本來講的就是一個青春男女戀愛的故事。傳統的《牡丹亭》,都是老藝術家在演,而且都是男的,年紀大了就很難在形色上吸引人了。”
周不器很是認可,“嗯,應該這樣,傳統的東西要堅持,但一定不能抱殘守缺。傳統的東西里有一堆糟粕,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上臺,哪有這樣的道理?還有階級性,憑什麼老藝術家就死死地佔著位置?一代新人換舊人才是大趨勢。”
寧露就記在心裡了。
她已經感受出來了,大老闆似乎對這件事很感興趣。
回頭好好查查。
作為一名文科生,寧露也有著一定的藝術崇拜,當年在大學禮堂裡現場看《青春版牡丹亭》的時候,那一幕她直至今天也記憶猶新。
她和周邊的很多同學,都流眼淚了。
不是因為故事感動。
而是被崑曲的強大藝術張力給感染了,就好像是讓人的靈魂都受到了洗禮。
……
第二天,周不器約上了卡爾·伊坎。
去到了他位於曼哈頓商業區的工作室。
辦公室的設計還真是有藝術氣息。
牆上有一幅歐洲19世紀的名畫,畫中的主人公是騎著馬的拿破崙,在戰場裡所向披靡。大概這就是卡爾·伊坎的自喻,覺得他在商戰中可以跟拿破崙一樣,總是能夠一舉擊潰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