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坐實。
然後,濃濃的商業氣息的味道就出來了。輿論發酵後,京東就推出了西紅柿系列的生鮮產品,開啟了生鮮網購的品類。
這也是後來網上炒作他和奶茶妹妹的緋聞,讓他很憤怒甩鍋給馬老闆的原因。
他很著急啊!
他不是單身啊,得先把家裡的事情擺平,然後才能正式地公開跟奶茶妹妹的關係。再然後,就是分手、複合、清空微博、重開微博、奉子成婚、婚後一起回老家……網民愛看,京東的熱度就一波接一波地始終不減。
炒作有很多,娛樂圈尤其多。
可是,娛樂圈的那些小明星,那是啥水平?包括明星背後的經紀公司、娛樂公司,又能有什麼水平?
一個比一個蠢。
結果就是搞出來的炒作套路,隨便一個吃瓜群眾就能一眼看出來玄機,假得不能再假。
真正的厲害人物玩起這種套路,那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眾,毫無痕跡,又有著極其轟動的社會效果。
周不器可不會接受這種做法,他絕不會把自己的隱私和家事擺在檯面上,“那就確定了?”
劉強棟點了點頭,“嗯,我已經報了一個班,哈佛商學院的企業家培訓班,大概一個多月。我先去體驗一下,看看情況。如果還可以,能夠適應,到時候再正式入學。”
“正式入學?”
“對,時間不長,一個學期吧。抽出半年的時間在校園裡,感受一下,個人也可以冷靜一下,有一個長期的更完整的思考。主要是調整心態,我覺得我現在有點太急了。”
上學和上學是不一樣的。
一般意義的上學,是為了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大多數的大學生讀大學,基本都是這個目的,出來以後選擇就業,去打工。
向上一個層次,就不是學知識了。
就像當年周不器搞“十校創業聯盟”時搞的那一套,喊出來的口號是六十分萬歲。用最少的時間來學習書本知識,用最多的時間來學習社會知識,包括逃課、泡吧、去夜店。
其實就是這個維度,他選擇的是創業夥伴,而不是打工仔。
為什麼要好好讀書,要考上名牌大學?
說實話,學的那些數學、物理、化學、政治、外語等許多課目的知識,在人生中的用處並不大,卻可以成為一個“篩選”機制。
透過這些很難的學科來製造障礙,把優秀的人篩選出來。
重要的是篩選。
進入到名牌大學以後,就形成了優秀人才的圈子。人脈、眼界和關係網,也是一個人能力的一部分。
看一個人的水平,就看他身邊經常交往的七八個人就行了,這些人的平均水平,就是這個人的水平。
混圈子要比學技能重要多了,全世界都一樣,國內尤甚。
一個把科學技術研究得很透徹的科學家,要從基層做起、步履維艱;一個混圈子的人,可以很容易地申請到科研經費,可以很容易地加官進爵……然後,他就可以招來幾個真正精通業務的科學家來給自己打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