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管不管業務,其實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紫微星要跟他的理念和思想一脈相承,企業的精神一定是企業家的精神,企業的思想一定是企業家的思想。
理念和思想決定了公司的戰略,公司的戰略決定了業務的發展。
裴瑤接著說:“如果是靠著第三方商家支援的平臺,優點是輕資產、投資少、規模大、增長快,缺點是規範化流程的不足,平臺服務會遇到諸多的麻煩。第三方的那些小店鋪,很多都缺乏長期的視角,都想著是能賺一筆是一筆,就會頻頻出現欺詐的事件。如果是自營,這類的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
周不器點了點頭,“甚至還有法律問題,如果是自營店,規模大、團隊成熟、賬面清晰,合法交稅。淘寶上的那些店鋪小店,可能連個財務都沒有,從來都不交稅,這在未來都會成為隱患。”
裴瑤笑著說:“對,總之就是問題多多。可是,這些問題,在阿里誕生之初選擇了以第三方來推動平臺發展的總戰略的規劃之下,就已經出現了,將來就一定會出現不可避免的信用危機。”
“沒錯!”周不器笑笑,“韓教授說的?”
裴瑤抿嘴道:“對,他給集團M5以上的高管開了一個會,那天講了2個多小時。一開始我也很奇怪,怎麼講別家公司的事講了這麼長時間,耽誤了大家工作。到後來才明白,韓教授講的其實不是阿里,而是圍繞著你的平臺經濟的商業理論。感覺像是政治課。”
周不器道:“這套理論馬上就出書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來襲,國內一定會轟轟烈烈地出現一波網際網路行業的大爆發。阿里的巨大成功其實起了一個很不好的示範效應,讓很多創業者都以為靠著第三方支援的平臺模式大有可為。其實完全錯了,阿里的成功只是個例,以自營為核心的平臺模式才應該是主流。一旦搞反了,就可能出大事。”
裴瑤詢問道:“主要就是因為信譽嗎?”
周不器搖搖頭,“不,是監管。阿里是網際網路巨頭,馬老闆又是世界級的企業家,他丟不起那個人,他當然要不計一切代價地維護阿里的信用和價值觀。可是大多數的網際網路公司,根本不會在乎公司信用。”
裴瑤很有感觸地說道:“不僅是網際網路公司。”
周不器道:“當然,民企做得再差,頭頂上也有法律的要求,做得過分了,企業家真可能被抓進去。有的公司就沒事了。銀行、保險、證券、電信、能源……那天我的司機還跟我說呢,車的油箱容量是50升,結果那天他去加油,加了55升了還沒加滿。這種事,他上哪說理去?投訴無門、抱怨無用。他拿著發票去財務那邊報銷,還被財務誤以為是他從中剋扣。”
這點小來小去的蠅頭小利,對裴瑤這個級別的高管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一來是沒時間跟他們計較,二來也犯不上生氣。
根本改變不了的現狀。
裴瑤思考的是周大老闆平臺經濟圍繞著“自營”和“第三方”的理論框架,“所以說,信用危機是大環境,放眼看去,全都是這樣。這就讓很多以第三方為主的平臺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其實是一種上行下效的社會體系。”
周不器道:“對,馬老闆格局大、要求高,他要維護阿里的品牌信譽,會及時止損進行戰略調整。可是其他公司,一定是在大染缸裡生存。要是國企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誰也管不到他們。網際網路企業就不行了,這些都是民企。一旦這種平臺經濟的公司都是以第三方為主,出現了很嚴重的信用危機對使用者的利益造成了傷害,就一定會受到相關部門的嚴懲。”
“原來是這樣!”
裴瑤恍然大悟,好像一下子就把一切都想明白了。
周不器道:“我之所以要寫一本平臺經濟的書,號召網際網路創業者以自營模式為切入點做平臺,就是不希望在更長遠的視角下他們受到太嚴重的衝擊。一旦真出現了,就會傷害到整個網際網路行業。有的人可以放火,有的人卻不能點燈,古人早就總結出智慧結晶了。網際網路企業要是見到別人放火了,就想著自己也去放火,那就是在找死。很多民企活得掙扎,就是因為他們陷入了上行下效的思維誤區。有些事情,上可以行,下不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