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像論文
。
在周不器看來,網際網路上需要這樣一款有足夠的深度和專業性的產品,來服務全世界的使用者。網際網路是提供資訊的平臺,總不能只提供一些皮毛潦草的基礎資訊吧?
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就是有價值的產品,就能代表企業的一種價值取向。
這個價值不是商業價值,而是社會價值。
可是問題也來了。
這麼有深度的一款內容產品,也很難在商業價值上有所體現,想賺錢可太難了。越是有深度的內容,受眾範圍就越小。
再看谷歌為Kol設計的商業模式……
寧露眼睛看著英語,嘴裡說出來的是中文,「Kol的文章作者,可以選擇是否在自己的Kol裡新增廣告。一旦新增了廣告,谷歌就會將廣告收入與作者分享。」
周不器就搖搖頭,覺得這很荒誕,「那點廣告費,夠幹什麼的?那麼多專家、教授、學者們釋出文章,更多的是依靠他們內心中想要對大眾進行知識普及的情懷。這種商業模式不成立。如果給錢,就一定要多給;要麼還不如不給。那麼點廣告費,簡直是對文章作者的羞辱。」
寧露笑著說:「可能是美國這邊的廣告費比較多吧。」
周不器道:「單次點選的廣告費是挺高,但是流量低啊,能有維基的十分之一嗎?」
「沒有,差遠了。」
寧露伸手指著螢幕上的一個資料,然後拉開了一個列表。
Kol剛上線的時候,表現還挺好,迅速就收穫了很多專欄作家和使用者,頁面達到了10萬,同期的***是270萬。
透過列表可以看出來,隨著時間推移,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現在,***的英文版,有超過2500萬個頁面量。
Kol現在只有英文版,頁面量是98萬。
差距非常大。
不過,資料的多少不代表產品上的差距。
周不器對Kol這款產品充滿了興趣。
因為這是一款進階型的產品,是專業版的資訊類平臺。
海外市場裡,「基礎款」是開源產品***,「高階版」是紫微星旗下的Qora,「專業版」是紫微星旗下的Kol。
產品矩陣也就出現了。
在海外市場裡,像「美版知乎」Qora這種產品,時間越長越吃香,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會越來越朝著內容為王的方向發展,就會積累出越來越多的忠實使用者。
內容越好,忠實使用者就越多。
Kol就更是如此了,優秀的內容不會過時,堅持下去就有希望。
就眼下掌握的這些資訊來看,周不器已經想好要去接盤谷歌要放棄的這款產品了。谷歌做不好,但是勇敢地接過來,未必紫微星就做不好。
周不器看了下時間,都快晚上12點了,「好,時間不早了,你們先回去休息吧。我再打兩個電話。」
寧雅嫻早就困了,拉著寧露就要離開,卻給關南晴遞了一個眼神,似笑非笑地說:「你留下來?陪你家大老闆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