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能把流量生意玩到極致?
當然是網際網路人!
對大廠周邊的房源來說,這些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員工就是流量。新入職的那些員工,就是新增流量。
想把這流量生意玩好,房產中介和二房東們,水平就差點了。
一定是資深的從業者更厲害。
網際網路有35歲焦慮症,這是對的,不過不全面,更多的是面向行業底層。
優秀的人,到了35歲還能繼續留在公司,步步高昇;稍微差一些的人,他們甚至不是被裁員,而是主動離職。
年紀大了,幹不動了。
不想加班了!
反正這些年賺得也差不多了。
賺的不是工資,是股票和房產。
這些有頭腦的資深從業者,都看到了大廠附近房源的“流量”生意。然後,他們就牢牢抓住了先入行的時代紅利,先在公司附近把房子買下來。
然後,租給新一批入職的年輕同行。
讓更年輕的一代來幫他們養房,等房子養出來了,年輕一代一無所獲,他們這些上一代的網際網路人坐擁幾套黃金地段的房產,就可以安心退休了,日子過得比在大廠裡當高管還瀟灑。
甚至還有裡應外合的勾當。
比如一個互聯公司裡的資深員工,跟HR合作。在招聘新人的時候,透過HR施加壓力,讓新人員工儘快入職,製造緊迫感。
這個時候,老員工出來表示可以幫忙介紹房源,新人員工就花著高價住進去了,還會感恩戴德。
把源源不斷的“後浪”看作流量,透過流量獲取租金養房,是“前浪”們心中除股權、年終獎外,另一個公認最接近財富自由的致富經。
由此就可以看出這裡邊的一些玄機。
很多核心地段的房產,其實都是網際網路前浪們買的,目的是出租給後浪,讓他們幫忙養房。
他們是把房子當成投資,而不是住所。
如果網際網路行業衰落了,公司不擴招了,新增流量消失了,投資效應就沒了。如果公司不僅不擴招,還開始裁員了,那就更嚴重了,這就意味著存量流量都減少了,房子就都空著,租不出去了。
前浪們不僅不再買房了,還會春江水暖鴨先知地開啟賣房大潮。
大量核心地段的房源砸進市場裡都無人接盤,就會引起恐慌,邊緣地段的房子就更賣不出去了,就會引起房地產市場的崩盤。
周不器前世就從事過地產生意,他對這裡邊的理解要比郭丹、寧露深刻多了。
這是一個社會各界一起出手從年輕人身上壓榨所有所需要的一切的時代,可不僅僅是二房東和房產中介那麼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