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大時代之巔> 第1933章 網際網路手機的形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33章 網際網路手機的形態 (1 / 4)

智慧手機的浪潮已經起來了,國內則會是智慧手機競爭領域裡最殘酷、最激烈的地方。過去幾年,愛斯達在國內做得風生水起,是安卓系的第一大手機品牌,預計今年的銷售額可能會超過100億美元!

可是,那只是海外市場。

愛斯達在國內能發展成什麼樣,就算是周不器也沒有那麼大的信心。

國內的手機制造行業競爭太激烈了。

原因很多。

就技術的角度來說,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是手機制造的技術含量不高,進場的門檻很低。對手機廠商來說,什麼晶片、感測器、面板、攝像頭都不需要研究,直接從供應鏈那裡買過來,然後加工組裝就行了。

第二,是作業系統領域。

國外的安卓手機作業系統,基本上都是一樣的,買三星還是買LG,買摩托羅拉還是買索尼,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

尤其在硬體產品高度同質化以後,不同品牌手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

國內則不太一樣,自從去年穀歌退出了大陸市場,意味著國內安卓手機使用者無法像國外一樣享受谷歌的系列服務。

所以,對安卓系統的介面效能最佳化成為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作業系統之上的應用市場可以百花齊放;將系統最佳化和應用服務結合,也可以成為一門生意……也就是說,國內的手機可以有著比國外的手機更多的盈利渠道,可以更多地從軟體層面賺錢。

可以從軟體服務上賺錢,硬體就成了工具……就可以不斷的透過自我壓價來跟別人競爭了,整個行業都在集體的壓價,競爭就會空前激烈。

很顯然,雷俊就是這個領域的領頭人。

他的這一創新性的手機策略,才是小米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的身份,打敗了“中華酷聯”等一大批大廠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雷俊就是從網際網路行業、軟體行業出來的人,他做的是網際網路手機,而不是硬體手機,他對小米的定位是網際網路公司,而不是手機公司。

小米想要賺錢,不是要透過小米手機本身的產品來賺錢,而是把小米手機以超低價“傾銷”般地賣到市場裡,獲得大量的使用者。

然後透過為這些使用者提供後續的軟體服務來產生持續性的盈利。

這才是小米成功的核心要素,而不是什麼飢餓營銷。

在這一點上,樂視做得要更加地極端。

樂視電視、樂視手機的配置都很高,但價格都很低,不是為了在硬體產品上從消費者身上賺錢,而是消費者買到產品之後,在後續的使用之中為樂視創造收益。

比如網際網路電視,單是開機廣告一條,每年給廠商帶來的收益,就可以遠遠超過產品銷售時給使用者帶來的讓價空間。

這可太有想象力了!

要知道,電視機這種商品,並不是快消品,消費者只有在很少很特定的情況下才會去購買新的電視機。

如果購買頻率太低,就意味著電視機的出貨量太少。

就意味著電視廠商的收益很少。

畢竟賣硬體產品,只是一次性的服務,賣了產品之後,就失去了後續的可持續性的賺錢能力。

提供“軟體服務”就不一樣了,消費者把電視機買回家以後,這就成了一個長期有效的向消費者推送廣告的平臺渠道!

這是可持續性的賺錢能力,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收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