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光纖業務,周不器還是很難下定決心。要是國內還行,在歐美髮達國家搞這個業務,真是吃力不討好。
想要鋪設光纖,往往就要挖地刨路。還有很多老房子,想把光纖安裝入戶,那難度堪比登天。
國內的運營商能順順利利地把業務覆蓋全國,歐美卻很難做到,除了經濟層面的考量,也有社會層面的限制。
國內沒有私人土地,都是國有資產,國企運營商們想去哪鋪設光纖建立訊號站點什麼的,沒有任何障礙,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決策統一,效率極高,沒人能阻攔。
歐美髮達國家就不行了,土地都是私有的,那就太難了。
光纖的那點材料成本,其實不算什麼。人工雖然貴了點,其實也還行,至少有一個比較標準的市場價。
最難的就是“社會公關”成本,要說服那些地主、房主們配合,這玩意根本就沒有標準可言。
前世,谷歌雲就啟動了“超級光纖計劃”,卻忽略了“社會成本”這個重要選項,導致專案啟動之後,很快就遭遇了很多棘手的困境。
每年虧損幾億美元,這都不算什麼,關鍵是推進起來太困難了!太痛苦了!
谷歌的名頭太大了。
地主、房主們聽說是谷歌來鋪設光纖,好嘛,一個個都獅子大開口。很多無良律師也都盯著這些大企業呢,聽說業務來了,律師們就主動地跑到這些地主、房主家裡,申請幫他們維護自身權益,去跟大公司鬥,要爭取最多的補償費用。
這就沒法搞!
後來,這個專案就被谷歌擱置了幾年。
再後來,谷歌終於想出來了應對的辦法——分拆。
把這個專案分拆出去,換上了一個很低調的默默無聞的名字,跟谷歌毫無關係了。地主、房主們一看來建設的是一家小公司,就沒法漫天要價了,推進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這一點,紫微雲其實已經感受到了。
建立雲資料中心,就離不開光纖的鋪設。比如首都的雲資料中心,建成之後,需要鋪設光纖,另一頭接入到運營商的光纖網路中去,透過運營商面向全國的使用者。
在國內做這件事,那真是太容易了,不存在任何障礙。
國外就很複雜。
要在資料中心選址的時候就把所有的條件都談妥,要先把光纖打通了,然後才能開工。如果是先建設資料中心,後鋪設光纖,這就完蛋了。
這就給了周圍的地主威脅的理由。
簽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