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的佣金政策,是喬布斯為蘋果留下的最寶貴遺產。
巴菲特一向不投資科技企業,後來為什麼重倉蘋果?
就是因為巴菲特逐漸地發現,從營收的角度來看,蘋果越來越脫離了“科技”的範疇,朝著“服務”靠攏了。
所謂的服務,就是指面向開發者的服務。
而這個服務,要從開發者身上抽取30%的佣金。
這種收稅型生意的風險小、回報高、可持續性強,可比搞科技研發厲害多了。然後,全球所有型別的投資機構就都湧向了蘋果,市值持續攀升,如日中天。
蘋果是爽了,可蘋果商店的開發者們就慘了。
30%的佣金,簡直跟扒皮一樣。
恰好蘋果的終端裝置使用者,是最不可忽視的一個大群體。這個群體,在全球的使用者總規模其實也就30%左右,遠遠沒有安卓多。
可是,蘋果沒有低端機,蘋果使用者基本上都是高階使用者,這就導致蘋果商店的App內購消費能力要遠遠強於安卓使用者。
比如在2021年的這個財年,“蘋果稅”的年收入超過800億美元。同期,谷歌在海外市場也推出強制性的“谷歌稅”了,也是30%的佣金比例,可是年收入只有120億美元。
所以就出現了一個現象。
全世界的開發者都對蘋果30%的佣金很不滿,都在抗議,歐盟、澳大利亞、韓國等地甚至還對蘋果發起了壟斷訴訟。
尤其是韓國最猛,直接派人衝到了韓國的蘋果總部裡,把樓給封了,說是要封存證據。這麼嚴重的行為,要說沒有三星在裡面挑唆,鬼都不信。
在這種反抗浪潮下,蘋果的壓力很大。
可是,想讓蘋果主動地大幅度地調整蘋果稅,這是不可能的。他們寧可吃壟斷官司,也不會服軟。
面向這種超級巨頭的壟斷官司,沒個幾年時間根本沒法完結。
幾年之後,都夠蘋果賺幾千億美元了。
就算官司敗訴了,壟斷官司成立了……罰款才能罰幾個錢?
幾十億美元就頂天了。
當然,隨著全球範圍內的反蘋果浪潮越來越猛,壟斷官司一旦成立,蘋果稅必然要大幅度降低。
可那都是十幾年以後的事了。
周不器要爭取為這近期的十幾年裡爭取到最好的合作條件。
蘋果的終端裝置是繞不開的一關。